2016精选《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以小说《余震》为基础改编的《唐山大地震》也是改编电影的典范之作,影片聚焦在32年人们心中留下的伤痕,虽然只是娓娓道来,却更加值得观众去久久回味。下面是语文网为大家提供的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篇1:《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上周六,我们一家在南国金光华影院看了一场创票房新纪录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描述地震后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整个影片大悲大喜大爱,牵动着观者对人性、人生、亲情的思考,也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良好社会效益。正像王菲演唱的主题曲“23秒32年,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挖开记忆的那捧土,就像经历一场没有麻醉的手术……”整部电影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值得一看。如下是本人观看后的三点感受。

观感之一:印象最深的是李元妮三十二年对“幸福”的坚守。她在失去丈夫方大强之后,三十多年未婚,如同把自己钉在十字架惩罚自己,不再追求个人的任何欲望的享受,不接受其他男人的情感。她那两句台词“哪个男人能用命对我好啊?!”“我这辈子就给他当媳妇,一点都不亏!”,令很多性思想前卫、老公守着还移情别恋、红杏出墙的的婆娘们汗颜,经典话语成为当今社会看待爱情及选择伴侣的标准,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在本片中达到升华。

32年来元妮一直贞节守寡,我相信也没有人会指责她如此“封建”、违反人性,我们不妨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从一而终。她认为丈夫拿命对自己好,自己就要一辈子做她的女人,这不是在倡导男权主义,应在更普范意义上理解报恩。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生活在她最美好的瞬间停止了,她愿意永远记住那一瞬间。不是她在意外面的流言蜚语,不去过好日子,而是她根本不在乎那些,因为元妮是守着心灵的幸福过日子。

观感之二:感触最深的是“救弟弟”这三个字能穿越时空。整个影片故事中,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通过不同角度体现了出来,折射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重男轻女的观念。

地震之夜睡觉前,姐弟俩都要吃西红柿,最后仅有的一个元妮给了儿子,却没有给一旁受委屈的女儿。地震引起房子倒塌,预制板压着姐弟俩,援救只能撬一头救一个,母亲当然希望两个孩子都能留下——“两个都得救!”,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要让母亲选择只能留下一个!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都是心头肉,那一刻母亲到底该如何选择?为了延续方家烟火,元妮呢喃的说出了“救弟弟”!震后,济南的奶奶想接孙子回去,对话中,奶奶就只知道儿子没了,孙子少了一条胳膊,对孙女的“离世”连提都没提……这三个片段只是这部电影的小细节,但却能着实体现中国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我想,女孩吃不到最后一个西红柿不是因为她是姐姐,那是因为她是女孩。“救弟弟”那三个字在观众中听来这应该符合情理,也是元妮的无奈选择,可是在小女孩的耳朵里那三个字就是炸弹,炸毁了她以前所认知的一切,生命的价值与亲情如同草芥。你看,当听到“救弟弟”这三个字后,埋在废墟下那张布满黑灰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无助的从眼睛里流出了悲伤与绝望的泪水,让人如此心酸……

本影片关于救儿子还是救女儿中的故事还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正常思维的,如果元妮说出“救姐姐”反而不正常了。其实,现实社会中知识越高越重男轻女、官越大越重男轻女、钱越多越重男轻女是不经的事实。是啊!重男轻女思想,母亲在哭喊着放弃女孩生命的`那一刻起,现代人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被突袭的灾难无限放大了,包括《余震》的原作者张翎、《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本影片主人公李元妮以及所有的观众,潜意识中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自于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观感之三:每一个艺术作品都不可能完美,《唐山大地震》也是,也有美玉之璞。看完之后感觉电影片名有待推敲,不应该叫《唐山大地震》,叫《方达一家的故事》可能更合适。作为一部灾难片,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本人感觉镜头时长与景致不够过瘾,技术水准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另外,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32年的亲情片,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本人感觉剧情倒像是东拉西扯的电视剧套路。

影片中还有多处表现不够精细及严谨,根据本人细心观察,有几处是剧情、时间、道具与当时的常理不相符。首先,88年董桂兰带文职干部军衔就不对了,经查证,92年中央军委才决定为全军文职干部配发与现役军官相同的制式服装。其次,是生活小常识,李元妮的电话是否能通话,其实是由电话线决定的,和电池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谁听说过没电池就不响的电话?再次,90年工商银行的存折不是红皮的,那一本是九十年代末的样式,我家存有一本九十年代初的工行存折,是蓝色软皮的,上面印有人民储蓄的标志。最后就是关于方达的服饰与驾照问题:kappa是02年才进入我国市场的,我觉得方达90年左右蹬车、96年回家穿kappa的T恤和羽绒服应该是在地摊买的山寨货;还有根据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残一肢的方达是不可能申领到驾照的,所以我觉得方达应该是属于无证驾驶。

篇2:《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电影《唐山大地震》,今天在全国同步上映。我在第一时间,走进影院观看了该影片。

此前,我看过有关该影片的报道,心里装了一些印象资料: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是华谊兄弟公司投资最大的影片。投资花在有关唐山大地震的23秒镜头。故事演绎的是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三十二年之间的故事。故事有三个看点:“23秒地震场面”,这是汇集了好莱坞、韩国、日本和欧洲专业人士智慧的制作;“感动”的情节无处不在;“一反常态的故事架构”,片名叫“大地震”,实际讲述的是大地震过后,唐山重建和人们心灵重建的故事。

23秒;32年;24万遇难者;冲击5亿票房。这就是看前,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一组数字。

我看后,有几点深刻印象:

第一、这是一部灾难警示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时隔32年,相距是如此之近。唐山大地震死难者24万!汶川大地震死难者超过了10万!32年,这是多么短暂的历史瞬间,又有多少人,在一生中同时经历了这两次心灵的重创。时隔32年,灾难重现!今后又会经过多少年,遭遇到同样悲惨的天灾人祸!如何应对灾难?如何防范和避免伤亡?居安思危,当自省自警。

第二、影片的重头戏在震后的32年。唐山大地震死难同胞24万!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样悲惨的事件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影片仅用了“23秒”的时间,把大地震发生的瞬间,造成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如强心针一般注入了观众的体内。唐山,一座城市瞬间成为了一片废墟。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幸福欢乐的生活,一下子“没了”!城市的废墟呈现在众人眼前,唐山人心理遭受的冲击,却深深烙在了心灵深处。影片围绕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32年来唐山城市的重建和唐山人心灵重建的过程。

第三、《唐山大地震》震撼与感动并在。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画面的重现,还是女主角方登与母亲元妮冰释前嫌的场面,都让我们抑制不住的热泪盈眶。在残酷的地震面前,人性和大爱得到了集中展示。深刻的主题,入木三分的刻画,令人震撼,叫人反思。

第四、《唐山大地震》,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述的是地震发生后,一对龙凤胎姐弟方登和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楼板之下。在营救他俩时,必须撬起楼板。一旦撬起楼板,就势必要救一个,死一个。在生死关头,让他们的母亲元妮做选择,救谁放弃谁。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做出了痛苦的选择。救儿子方达,牺牲女儿方登。女儿听到了母亲的选择,记在了心里。女儿后来被救出后,母亲以为她死了,就放在已经死亡的丈夫身边,背起受伤的儿子去了医院。女儿被雨水浇醒后,隐瞒了实情成为孤儿,被一对部队夫妻收养。32年间,母亲一直思念丈夫和女儿,尤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愧疚不堪。女儿呢,一直满怀对母亲的怨恨,不肯回到唐山认亲。直到自己做了母亲,直到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现场,亲眼目睹一个母亲痛苦的抉择,加之巧遇弟弟,才知道了母亲32年的痛苦思念。母女的相认和释怨,意味着心灵大厦的重建完成。

第五、《唐山大地震》,一部反映唐山人自强不惜的励志片。在地震中肢残的方达,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依然斗志旺盛,通过努力奋斗,成了一名成功的创业者。饱受心灵委屈的方登,面对辍学早孕和被抛弃等打击,依然矢志不移,终于获得了幸福。他们的奋斗史,是唐山人自谦不惜的一个缩影。影片中唐山的每一个10年,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唐山已经成为美丽发达的新都市。

第六、《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改革开放30年的纪录片。从方登给爸爸手腕上画手表,到方登手上戴名表。从棚户屋,到高楼大厦,别墅洋房。从服装的变化,到就业观念的变化,无不反映着一个时代进步的踪迹。只要是80年前出生的人,都会从影片中看到亲切熟悉的生活画面。

今天,奥斯卡影城的各个放映厅都在放映《唐山大地震》,每隔40分钟就有一场。我不关心票房,只是在思考这类影片的真正价值。它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目前的影视作品,多是娱乐类。这个娱乐之中又分搞笑、枪击、武打等等。一味的娱乐,且不说千影一面,过目即忘。久而久之,还会让人沉湎于娱乐和搞笑之中,忘记了威胁和危险的存在,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和应变力。一次大地震,让所有人都惊醒了,有了“灾难意识”。地震是天灾,那么会不会有人祸带来的灾难呢?答案是肯定的。近来也一窝蜂的拍了不少战争和“特务”题材的影片,这些都是拿历史的素材来消遣。为什么就不能拍一些,假想的现代战争灾难的大片。假想一些敌人入侵,全国上下如何动员,普通百姓如何应对。战争就像魔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周边事态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迫切需要能够引起启发和思考的大制作,来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教导大家应对不测的常识。

篇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周六,我和彦,依旧是新东安,我们静静的看完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现场唏嘘一片。

与其说是唐山大地震,不如说是震后受伤的心灵,如何在人生的轨道上历练成熟,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因为地震,徐帆失去了相爱至深的丈夫,还必须面临救儿子或者救女儿的残忍抉择,最终选择了牺牲女儿救儿子后的心灵创伤,那是一辈子的内疚和痛楚。

因为地震,被埋在废墟下年幼的女儿听到母亲选择“救弟弟”,被抛弃的万念俱灰,从尸体堆里爬出,绝口不提自己的身世,埋藏的是一辈子的伤痛不安。她没有安全感,她早孕,她退学,她做了个单身妈妈,而后离开家许多年,最终嫁给了一个外国人逃避到了国外。

如果没有汶川地震,如果没有再一次亲身经历惨痛的回忆,如果没有看到当年被救出的失去了一只胳膊的弟弟,女儿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有去寻找母亲的勇气。

终于,在23秒的地震改变了一切后的第32年,母女重逢。

多么可悲,在分离了32年之后,却发现母亲,其实是爱自己的,她用她的生命在爱着她,日复一日的思念她,她从来都没离开过母亲的惦念。

很多时候,总是感觉不到母亲的爱,纵然没有经历过灾害伤痛,又有多少人不是心怀创伤,觉得母亲不爱自己呢?而事实上,就是因为太爱对方,所以不能容忍一丝丝的瑕疵,多么强大的心灵都会变得像易碎的玻璃,一个不小心就变得支离破碎。只不过,母亲之爱是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无论孩子带着多少的怨恨,母亲始终在原地,默默的等待孩子的归来。

我不知道一个母亲的心有多么强大,我也不知道一个母亲在面临伤害的时候会如何疗伤,我不知道一个母亲平静的外表之下掩藏着多少深邃如海洋般的爱,我更不知道一个母亲,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刻内心深处会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一个柔弱的女子做了母亲后会变得如何坚韧不拔,我不知道一个伤心的母亲会如何度过漫漫长夜,我不知道一个失去了伴侣的母亲孤寂的日子如何排解,我不知道一个母亲在面对怨恨自己的孩子时候心里有什么样的震动,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体会,更不能想象。

可是,看完唐山大地震,我对母爱,女儿和母亲的纠结,生与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它将最最平凡的人间亲情展现在你的眼前,却给了你的心灵前所未有的震撼。无论生与死,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值得伤痛的纠缠,只要在一起,好好活着,就好。

真的,不需要说什么,就这样默默的相望,相守,就好。

2016精选《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1.2016《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2.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00字精选

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精选

4.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精选」

5.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精选篇)

6.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精选

7.《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000字精选

8.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500字(精选)


缓存时间: 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