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苏幕遮·怀旧》,一起来阅读吧!

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鉴赏

上阙写秋天的景色的,用白描手法一气呵成,首先写天与地,在其颜色上作出了鲜明的对比,随后再写烟波浩渺,山岚斜阳和无情芳草。前二句是概括式的总写,短短六字即交待了季节,又写出了秋天的特征,这简炼传神之笔成为咏秋之绝唱。万里如碧的清晴朗的天空中飘着些白云,满地都是黄色的落叶,这是用辽阔的视野来描写的,尔后视角转移到江水,秋色接水,寒阳泛翠,天水一色,烟雾缭绕而构成一组壮观的秋色,起到了情景相融的良好效果。其中一些精妙的意象让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比如碧云、黄叶、水波、翠烟、芳草、斜阳等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和象征。这样的秋景虽然很平常,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显得奇特起来,这样的有机整合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有一种极强感染力。特别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更加传神,这种延伸的意象让人的思绪也跟着朝斜阳之外蔓延,心绪不止。同时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无意识地跟着作者的笔调,进入这美好的秋色之中了。在这里我们通常从其他文学作品也能见到其类似景致,比如鲁迅的《秋夜》也是描写秋景的,我们同样也能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环境之中。此作中的白描虽然从直观看来,很简单,但若是细细分析一下,能做到精中之精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我们所熟悉的李叔同所写的《送别》其实有部分是借鉴和摹仿此文的写作方法,你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中间的'“芳草碧连天”和“夕阳山外山”就可见其借鉴和摹仿的痕迹了。在上阙当中,作者有意地用一些意象来烘托秋景,这也是为下阙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是一种必要的设置。

下阙中作者着重于情感的抒发和倾泄。“黯乡魂,追旅思。”句便是其引子,这里很明确地说黯然销魂的乡愁和漂泊异乡的愁苦盈满了我的思绪,从而才有抒发的下文。可此时的作者似乎有些矛盾,他想抒发,却又不知怎样去抒发,因此每夜都辗转难眠,以致需要借美好的梦境才能安然睡去。可是梦这个东西是虚无的,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在赵佶的词中说“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主要是讲梦是不可靠的,是不能借此来抒发心胸中的愁闷的。之所以作者矛盾,才有借酒消愁的举措。“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入愁肠之后,却转化成了相思的泪水,由此可以透见作者心里的愁闷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难消。泪从何处来?是心理压力到了一定的极限的时候,神经就会刺激泪腺,从而产生泪水流出。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将两个液体结合到了一起,再者酒是带有刺激性的,泪是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这样的联系虽然可以这样来曲解,但不如用文学来理解较为好一些,这是高度的艺术手法,很有参考和学习价值。其实“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跟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此作中没有直接讲明愁在酒后更加浓烈,我们可以完全体会到其中的“愁更愁”。想来也是有趣的,古人在愁闷的时候都喜欢借酒消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好的消愁去处的。不比当代有一些娱乐场所可以为愁者提供消愁的机会,再说了作者写此文的时候,身处在边塞地区,那里其实是军营,当时作者是在军营之中。

【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相关文章:

1.苏幕遮范仲淹

2.范仲淹《苏幕遮》

3.《苏幕遮》范仲淹

4.范仲淹的苏幕遮

5.苏幕遮翻译范仲淹

6.《苏幕遮》范仲淹答案

7.苏幕遮范仲淹拼音

8.苏幕遮宋范仲淹


缓存时间: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