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答题技巧与策略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答题技巧与策略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答题技巧与策略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

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题命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人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

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造成失分。

那么,在诗歌鉴赏中怎样根据命题的要求找到答题突破口,规范答题表述,悟出答题规律,获得高分呢?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答题技巧与策略

一、辨清题材类型,把握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先从题材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

例如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

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者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典试题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藤。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解题思路 领悟思想感情,要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或所描绘的画面(景象)入手。

首先我们从题目思乡诗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为突破口分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所蕴含的感情:诗的前三句写了归客倚杖蹒跚、不顾一切而归的情形,第四句写出了归客快到家门时的所见(亲人在灯下补衣)以及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流淌出来。

二、领悟语言特色,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经典试题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解题思路 纵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

同样是妻子生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又字把作者为了仕途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家别眷的思家之苦揭示了出来。

参考答案 又字暗示作者已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平实朴素的语言饱含着几多愁苦和无奈。

三、抓住特有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

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一一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 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暮春沪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

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作者巧妙地用绿暗 红稀暮云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 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 术特色。

四、把握表达技巧,简析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

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 衬托(正衬、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经典试题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述理由。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1)端居:闲居 (2)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题思路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可以看出本首是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写室外台阶前的青苔红树,雨景、月色,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寥落的画面,实际是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悲愁。

从近年来的题目可以看到,考题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那么,分析作品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注意比较鉴别,是分析诗歌的关键。

参考答案 这首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答题技巧与策略】相关文章:

1.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2.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策略是什么

4.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策略

5.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

6.诗歌比较鉴赏答题技巧

7.高中鉴赏诗歌答题技巧

8.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缓存时间: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