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 “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意思.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本课的难点是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要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第一是读,第二读,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读中感知,大致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课件分别出示“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猜画谜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2.创设情境,引出所学:都猜对了,电脑博士奖励一本书,(课件出示)学生发现上有“寓言”二字,引出今天所学内容,板题书空。

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什么是寓言?学完故事你们就会明白了。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感知。

1.师讲故事,学生听,要求:这是个什么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提炼故事名:鹬蚌相争

识字形:“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出示“鹬、蚌”图,初步认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3.打开书本,大声地读读课文,把解释课题的句子的话找出来。第二学段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出示词语:鹬蚌 啄 夹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读一读

三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生自由读词语、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几个词填空,来说说课文内容。可谓一举多得:既检验了字词的音、义,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精读感悟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给同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追悼词,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在字词的理解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要真正地让学生理解这“穿越时空的声音”,鉴赏文中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这是要以全面了解这两位作家尤其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及各方面评价为前提的。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前要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的阅读材料,这样就使教材能扎根于生活和现实的土壤,从而在学生心中开出灿烂美丽的精神之花。

说学生

学生在以前学习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解了有关悼词(或葬词)的写法及其结构。它们的内容一般是叙生平、评功德、寄哀思。本文也是如此,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回忆悼词的写法的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的讨论,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设计思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而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在“先整体性阅读,把握结构,理解情感;再尝试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上,这其实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探究性阅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审美情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样一篇演说词洋溢着作者饱满的真情,语言意蕴深厚,结构思路清晰,是一篇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因此,可借此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整体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意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上可以有意识朝这些方面引导。例如,在比较阅读一块可以要求学生在学完本文的基础上将它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结构和思想内涵上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了解两位伟人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无疑应是“感受和理解本文中精彩语句的意蕴和内涵”,因此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巴尔扎克的生平去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从而达成共同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是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有关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画出文章富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并做出一些初步的思考,解决文中几个生字生词等问题;第二课时主要在老师的带领和同学们的小组合作下,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感情线索,通过对富有意蕴的句子的感知,感受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伟大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到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战斗友谊,从他们的战斗友谊说到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再到这篇葬词。

二、再次创设情境,借助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葬词所营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演讲词重要的插入语“各位先生”,并借助插入语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理清楚。

明确:1—2小节,叙生平;3—10小节,评功德;11—13小节,寄哀思。不过,本文与一般悼词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叙生平较为简略;评功德主要抓住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人格来评述;寄哀思则主要是写巴尔扎克的死对今后的影响,从而表明作者的生死观。

三、抓重点,重分析,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分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雨果对巴尔扎克这个伟人的最中肯的评价是“不是统治者,而是思维人物”,真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思维人物”,所以他的作品和人格才有了不可抵御的魅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体会情感,找到重点,画出疑难或是自认为意蕴丰富的句子。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体会真情;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明白本部分作者是借助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来评价巴尔扎克的人生功绩;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以趋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要义。

第二步骤,读过之后,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对巴尔扎克其人其书最精炼评价的词各一个。

明确:对其人的评价——革命作家,对其作品的评价——纪念碑。

这既是雨果对好友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褒扬与评价,也是第二部分行文的主线。作品因人而伟大,人因为作品而更有魅力。

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疑问,解决在自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和有意蕴的文句的内涵。同样可以按对其人和其作品的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而且要求学生不要忘记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巴尔扎克是一个“思维人物”的评价,重点从思想内涵上去思考。

本部分教师一定要分析到的句子有:

A、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B、一部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

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使现实的帷幕拉开了,立刻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c、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D、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以上四个句子前两个侧重于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后两个侧重于对巴尔扎克其人的评价,指出了巴尔扎克其人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革命家;其《人间喜剧》是小说更是历史。人与作品相映生辉,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分析第三部分,同样抓住关键的句子来分析解读。

重要的句子有:

A、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B、不,不是不可知!不,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c、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通过以上句子的讨论分析知道作者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五、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整理清楚全文的思路和情感脉络。

明确:基本思路:叙生平——评功德——寄哀思

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六、课外延伸。

将本文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比阅读,试比较一下两篇悼词在结构和情感上的异同。

比较是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比较更是为了学生了解和感受伟人的伟大情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操上得到熏陶,更好地成人和做人。

七、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今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爱之链》的第一课时。《爱之链 》是一首爱的赞歌。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二、教学目标的拟定:

根据高年级学龄段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理解重点词语。

2读通、读畅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中第二点是重点为第二课时更好学习打下铺垫,第三点是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再结合第一课时的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设置情境,谈话导入2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3再读课文,梳理文脉4指导书写

(一)、设置情境,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爱的奉献》营造浓烈的爱的氛围,初步感受爱的伟大,从再从爱字引入说话,激起对爱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爱意更浓,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畅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三遍全篇课文。首先激励自由读一遍,接着穿插一个字词认读的基础训练,旨在完成第一目标,并为读通课文打好基础。在这里通过带着感情色彩读词来指导孩子理解词语。

再读第二遍:抓重点段落指导朗读,在读文中识字、理解词语。“语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识字理解这一环节中我教给孩子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当堂学以致用。

读好课文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这一环节重点。因此我采取抓重点段指导。比如第一节环境的描写以及衬托出的心情变化,指导孩子读出冷的感受;第三节人物说话的神态,安慰的语气与神情;最后一节“喃喃的说”,让孩子知道朗读到底应该怎样读。

另外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种体裁是孩子初步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应该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因此我在孩子第二遍读完全文时,提及文章结尾引导孩子说出当时的感受,从而初步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者精于构思,环环相扣,最后点出事情的真相,这就是巧妙!以及小说另一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知道”,让孩子总体感知课文,从而再回到课题“爱之链”,这样使课堂首尾呼应。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脉:

再读课文(第三遍)之后让孩子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在此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梳理文脉。通过指导抓主要人物,概括主要事情,让孩子学到概括能力,以及梳理脉络的能力。

(四)指导书写

书写是学生语文素养主要之一。在这里抓住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字进行指导,做到以点带面。由于汉字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在这里又加了一个3个撇的规律。从而指导孩子今后的写字,服务一生。

当然以上的设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而且在上课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我会灵活驾驭课堂并充分利用课堂临时生成资源。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3课《设计小板报》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设计小板报》: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点,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设计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以此形成艺术设计方面的美术素养。

板报是一种常见的群众性宣传工具。教材第8页形象直观地介绍了节庆、活动时以图为主的板报形式。第9页上图通过介绍《数学小报》,让学生了解一般小板报的内容、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搭配等,感受平面设计的形式和规律。而第9页下图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提供学生作业参考,引导学生创作思路的多样化。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两种版面布局格式;

2、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

3、理解版面设计的两个设计重点。

教学重点:

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理解版面设计两个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并掌握两种布局格式。

教具:

微机、网络资源库、实物投影、课件、学生例作;

学具:

微机、粘贴材料、剪报、手抄报材料、网络资源库;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回顾已学内容,利用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课件1)

2、评价虚拟社区内各部分版面的风格及特点。

3、利用学生对报纸版面的选择、评价,增加学习兴趣;

展示四幅手抄报图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概括出版面设计的设计重点。

A、由评价版面图样、色彩的优劣,引出重点一:装饰美化

B、由评价版面分割、规划优劣,引出重点二:布局编排

教师小结:

我们所看到的黑板报或墙报、手抄报,除了文字稿件质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编排设计好坏也直接影响它的宣传效果。(板书:版面设计)

二、新授版面设计知识,承前启后;

1、解释版面设计包含内容:以课件演示为主,通过一幅作品进行分解。版面设计就是利用报头、文稿、各级标题、栏图、题图、插图、尾花、花边等内容进行布局编排、装饰美化的过程。

2、版面设计的一般步骤:

(1)第一步:根据文稿主次进行版面分割布局。

首先,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你们的经验,进行版面设计要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播放课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报的文稿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占的块面较大,次要的文稿占的块面较小,我们在进行版面设计时,首先要针对文稿的主次进行大块面的分割布局,这样才能达到界面编排合理、块面活泼统一的效果。

A、讲解第一步的两种布局方式:

a、对称式布局

b、均横式布局

在版面设计的整体布局方面,我们经常运用的有两种布局,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幅事例,观察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师出示课件3、4演示,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观察结果的概括能力)

a、请看第一幅作品,从布局上看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出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及这种布局的设计特点。

b、生观察并自行给第二种布局格式起名字。

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运用学过知识概括能力。

B、利用两个事例,辨别两种布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设计报头、栏图、题图及标题字体。

(课件5)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运用前几节课所掌握的报头、题图、栏图及标题字体几方面内容,在版面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誊抄文稿、画插图。

(课件6)誊抄文稿时,字迹要工整,插图要与文稿相辅相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看看我们的版面上还缺少什么?

(4)第四步:画尾花、花边、总体调整。

(课件7)当所有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时,就要看看有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添加润色,修修补补,让你的作品更加优秀。好的版面设计应该是篇目层次分明,文、图块面活泼多变、而又有统一感,色彩协调、醒目。

三、学生作业。

(音乐伴奏,课件8出示创作主题与建议)

(一)给学生提供创作主题;

(二)给学生提供创作建议;

1、素材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资源库中搜集;

2、制作手法可以自行选择,例如微机、手抄报等等。

3、画面整洁,有良好的创作习惯。

四、作业讲评,进行小结。

分小组进行讲评,对在制作手法、制作创新等方面突出的作品进行师生探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所学知识结合经验,谈谈收获。提出希望,课后多加练习,踊跃参赛。

板书设计:

精彩作品展评

2版面设计第一步

3对称式布局讲解

4均衡式布局讲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幷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 、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说课稿 篇6

同行,是一种缘分,伸出双手,便不再孤单;同行,是一种美德,十指合一,便能量无敌!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就是——《让我们同行》,请你们与我同行,走进我的课堂设计。我将分三个板块进行说课,分别是:

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稳踏基石,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课后延伸,意行统一,深化目标。

一、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解读。本课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这一单元共有三个课时,分别是社会交往中诚信、宽容、互帮互助三项交往技能的培养。本课是“交往”第三课之“互助”篇,对孩子们来说,互帮互助不仅是建立真挚友情的有效手段,更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法则。当自己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的帮助。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助人为乐”的体验。围绕着这一教学内容,我开始审视我的学生们。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只期待他人的关心,而很少考虑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比如说让他们小组合作时,他们有时却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有时因意见不一吵成一团。同时孩子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不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互助之美、奉献之美、合作之美,因此在学生交往中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生体会互帮互助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互帮互助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在生活中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2.过程与方法:

(1)在游戏中感受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提高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2)在调查收集中,提高信息搜集、提取的能力。

(3)在观影中,提高鉴赏、感受故事情感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会帮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互帮互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2)做一个愿意去帮助别人的人,为幸福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验互帮互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一起同行的真正含义。

二、稳踏基石,精心设计,达成目标;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学生需求的分析,我给自己的教学设定了几个板块:

一、游戏导入,感知互帮互助

首先是游戏导入,让孩子感知互帮互助。我用连笔画的游戏导入,请同桌分工合作,一个人闭上眼睛,手握一支笔;另一个同学只能用语言提醒,帮助他将纸上的笔画连起来,完成一个汉字。游戏结束后,我马上抓住机会随机采访闭眼的同学和一旁帮助的同学,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闭眼的同学会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因为同桌帮助,他可以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一旁帮助的同学也会因此有成就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第一层涟漪。游戏结束后我会挑选几张成果,粘贴在黑板上,给同学们一个惊喜——原来是今天的课题:让我们同行。全班同学会因课题独特的出现方式,而初步感受到全班同学一起完成任务的快乐。

二.真情回味,帮助无处不在

接下来,是真情回味,让学生体会帮助无处不在。这一板块是让学生立足自身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他们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首先,我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暴露”法,向孩子们述说我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和当时急需他人帮助的心情,再问学生,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有过跟老师一样的心情?是否接受过他人帮助?这样一来会更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将他们带入最真实的学习情境,获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在他们心中激起了第二层涟漪,让他们感受到同伴互助的温暖。

三、感受同行,力量无所不能

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同行的理想。

(一)路人有难,挺身而出。

(二)齐心协力,创造价值。

【设计意图】现如今,淘宝对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课堂中,我选择了这个学生日常所见,却又容易忽视的信息:淘宝这样一个企业的成功背后是什么,运用“陌生化”原理让“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用“新眼光”去看常见事物, 经历 “比较”——“分析”——“领会”——“研究”等有价值的思维过程,也通过使用辩论这种手段不断加深各方对于问题的认知而逐渐统一观点的过程。趋向于正确的认知。企业的灵魂人物在创业初期确实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是要做到一个优秀的百年企业,那就必须是团队中各个成员共同努力,团队间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才能做到的。同样是个团体,作为班集体也有这样的经历,通过班级荣誉的展示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迫在眉睫,万众一心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题目是“让我们同行”,这部最新的微电影恰好吻合这个主题,而且就在我们这个城市。同行的意义在这里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从而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那颗沉睡的心也最终被唤醒。就这样,在感人的视听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社会上的“互帮互助”,更是理解同行的真正含义,这一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了。

四、交流故事,升华情感。

在感受了老师提供的3个社会材料后,我把镜头切换到了学生主体上,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收集的发生在身边的或者社会上的关于互帮互助的事情,引导孩子去感受人间“互帮互助”的真情,全方位地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为导行做好了铺垫。

五、自我提升,今后一路同行。

最后,我把镜头聚焦到我课前准备好的“互助水晶瓶”上,里面收集着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困难,请同学们随机抽取,然后共同商讨解决。比如一个同学写到:下课了由于我跑太快,膝盖和手都摔破了,站都站不起来了。然后请全班同学说一说怎么去帮助他,有的同学说我二话不说会背他到教室,有的同学说我会马上报告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同学说我会立刻跑去医务室找创可贴……这个环节巧妙地代替了直接问学生“今后你要怎么做”,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着眼于实际行动,而不是说空话说大话。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同窗好友——互帮互助

路人有难——挺身而出

素不相识——万众一心

成长之路——一起同行

三、课后延伸,意行统一,深化目标。。

到这里,我的课堂教学已基本结束,但我认为思品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达成意识的认同,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为了让孩子们积极地去传递互帮互助的正能量,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份“互助爱心菜单”,上面有一些帮助他人的建议,倡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

总结:整堂课,学生对同行的理解,层层递进: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温暖人心——对陌生人有难,挺身而出——企业员工之间互帮互助,提升企业价值——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让城市更为温情幸福——最后回到学生自身,让他们从自身做起,学会互帮互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才能自觉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老师板书。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一些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 “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老师”? ? ? ? 特点? ? ? ? 启发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清晰的思路,我先通过抓关键词语、出示相关图片、进行小试验等形式陪学生“走”了一遍课文,后又以表格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提纲契领的认识,领着他们站在文本外再“看”一遍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探索者,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文本,与教师进行了真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任务就靠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来实现。“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是总结概括的能力。我认为想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打算教给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除了第三自然段需要抓全两部分内容外,其他两个自然段都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道题是对本篇课文一个很好的总结,学生在做的同时相当于站在一定高度上又“望” 了一遍课文。另外,将《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与课堂有机融合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益尝试。】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资料的目的在于:第一,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第二,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求知的欲望。】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认识,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五、说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弹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二)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条理的宗旨,我将这一课板书设计如下: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集合七篇

2.关于说课稿集合七篇

3.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4.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5.说课稿集合七篇

6.说课稿集合七篇

7.关于说课稿七篇

8.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缓存时间: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