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解析

合同法解析

篇一:对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整理与思考

对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整理与思考——预期

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

摘要:我国《合同法》兼采用了英美法系独创制度预期违约和大陆法系概念不安抗辩权,但其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都不同,而且尚未达到将两者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境界,其逻辑上的统一性、严密性、适用性方面都有些许不足之处。不同的学者对这两项制度也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笔者此次将简单梳理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的体系,加以分析比较,探讨《合同法》在这个问题上的成功与不足,对未来这两项制度的结合进行思考,也有利于本人在本科阶段对于合同法中的制度的更好理解。

关键词:预期违约制度 不安抗辩权 合同法 权利义务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一、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的简介

1、 预期违约制度

预期违约起源于英美法,也是英美法所独有的制度。预期违约制度自确立以来,对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合同立法及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虽无正当理由但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作为违约行为的形态之一,预期违约当然要负违约责任。

预期违约在我国更广为接受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违约方的意思表示方式分成明示违约和默示违约两种。1明示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国法院在1853年作出的关于霍切斯特诉德拉图尔案的判决(注:该案中,被告同意从1852年6月1日起雇佣原告为送信人,雇佣期为3个月。但在同年5月11日,被告写信向原告表示他将不拟履行合同。5月22日,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损害赔偿。在5月22日和6月1日之间,原告找到了其他工作。 法院判决原告胜1 浅析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中国知网 于学明《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款之影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7月第四期(总第146期)诉,主要理由是:原告的起诉并不过早,如果不允许他立即起诉主张补救,而让他坐等到实际违约的发生,那么他必将陷入无人雇佣的境地。)。它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明确肯定地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默示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国法院1894年辛格夫人诉辛格一案(注:该案中,被告于婚前向原告许诺,他婚后将他一栋房屋转归原告所有,但被告此后又将该房卖给第三人,使其许诺成为不可能。法院对此判断尽管不排除被告重新买回该房屋以履行其许诺的可能性,但原告仍有权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它是指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前,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的违约行为。

2、 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表明另一方丧失履行债务能力时,在对方没有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没有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合同履行的权利。规定不安抗辩权是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合同进行欺诈,促使对方履行义务。

按照传统民法通说,发生不安抗辩权必须具备两个要件:其一,必须在双务合同成立后,后履行方发生财产状况恶化的情形;其二,必须是后履行方财产明 显减少而有难以履行的可能。

在大陆法系中,不安抗辩权是指双方合同的当事人一方依据合同规定需先行给付的,在另一方当事人难以做出对等给付之前,有拒绝先行给付的权利。由于这种权利产生于不是要求同时履行的合同中,所以不安抗辩权又称异时履行拒绝权。对不安抗辩权,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都有规定。《法国民法典》规定:“如买卖成立后,买卖人陷于破产或处于无清偿能力致使出卖人有丧失价金之虞时,即使出卖人同意延期支付,出卖人也不负交付标的物的义务,但买受人提供到期支付保证者不在此限。”《德国民法典》规定:“因双方契约负担债务并应向他方先给付者,如他方的财产于订约后明显减小,有难以对待给付之虞时, 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之前得以拒绝自己的给付。”《台湾民法典》则规定:“当事人之一方,应向他方先为给付者,如他方之财产于订约后显形减少,有难为对待给付之虞时,如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前,得拒绝自己之给付。”

二、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我国《合同法》经过借鉴和吸收,在其第68、69条和第94、108条分别规定了我国的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

第六十八条 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六十九条 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零八条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三、百家争鸣的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

1、王利民教授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

王利民教授认为预期违约制度比较与不安抗辩权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维护交易秩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预期违约制度适用不存在前提条件(双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实践有先后之别)这就可以保护那些依照约定应该后履行的一方当事人,如果该当事人发现对方确实不行履行约定,他就可以暂时中止合同履行,而不必坐等对方实际违约后再作打算。显然可以极大地减少风险和损失。尤其是针对那些从合同成立以后至合同履行约定有

较长时间的合同来说更加显得重要。所以不安抗辩权的行驶权为依照约定有先行给付义务的一方,而预期违约制度则是平等的赋予合同双方以预期违约救济权,从而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利益保护。第二,预期违约制度适用情况比较广泛,而不安抗辩权的行使仅限于履行的一方财产状况恶化有难为给付的情况,所以预期违约制度将各种可能有害于合同履行危及交易秩序的行为,及早的加以制止,确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第三,预期违约制度对受害人的保护更加充分。因为不安抗辩权制度并没有行使抗辩权的一方当事人在不能提供履行担保时,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只能在对方提供担保前,中止自己的对待给付。显然,这并不能周密的遇见他方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总之,王利民教授等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应该采纳预期违约制度,而不应该沿袭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总之,教授的问题研究有益于我们队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2、 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的比较论文

合同法的成功与缺憾

优点:从68条看,该条规定的不安抗辩权的适用范围比传统大陆法上的范围更宽,这更有利于保护先履行一方;同时规定,抗辩人需有确切证据始能抗辩,如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这又能防止不安抗辩权的滥用。第69条规定了抗辩方通知的义务,这一规定有利于防止损失扩大,第108条统一规定了预期违约,这都是合同法的优点所在。 但是,这几条的规定还存在严重不足:

1. 条文的体系安排不合理。第94条第二项规定类似于《公约》上的“预期根本违约”,是“合同的解除”中的一种,与不可抗力、实际根本违约等并列;而第108条是“违约责任”项下的一种违约形态,从逻辑上说应该是总的制度的规定,可是它与94-2有是并列的关系,这样的安排实在是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制度。

2. 不同法律制度有较差。第68、69条与108条之间存在重叠,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的功能、适用领域上有重合,事实上,该不安抗辩制度与后面不完整的预期违约制度相互补充,才能完整的发挥作用,这样独立分散的规定方式,容易造成混乱与冲突。

3. 制度的建构不完整。第69条的规定只赋予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而无请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对当事人保护不周;另一方面,合同法没有对守约方的解除权的制约机制,对交易的实现和交易秩序的维护是很不利的;

4. 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过于简陋:第一,适用条件不严格,比如,没有规定违约方表示其将不履行的是合同的主要义务,又比如对默示预期违约没有规定适用的条件,即何种情况下一方预见另一方将不履行合同义务;第二,标准不明确周延,对默示预期违约只规定了“以自己的行为表明”的情形,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判断一方当事人是否构成默示的预期违约,可以从其行为判断,也可以根据客观状况如经济状况、商业信誉、履约能力等,仅以行为为标准,片面且易导致主观随意;第三,救济不充分,108条的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是"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至于到底应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都没有规定,根据107条规定的违约责任形式,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式赔偿损失,不包括解除合同,那么是否受害方无权解除合同,从合同关系的约束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没有规定“中止履行,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这一默示预期违约独特的救济方式。

因此,新合同法的规定既有重叠,而单独的任何一个制度又都存在漏洞。保留了大陆法的不安抗辩权又有新发展,但不安抗辩终究不能解决一切的预期违约;引进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但又不够完善。我们的立法,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全盘推翻重来,但是也不能为了迁就以前的一些规定而造成它的不完整。两个不完善的制度不但不能发挥其各自的作用,相反会比一个不完善的制度的危害更大。

建议删去不安抗辩权的专门规定,而进一步完善预期违约制度,把不安抗辩权纳入期违约制度中,将其行使的后果作为默示预期违约的判断条件之一,从而将预期违约度统一起来,比大陆法上的相关制度更明了。

借鉴了王利民教授的《违约责任论》和史尚宽的《债法总论》。

四、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本人较为认同以下这一观点,完善预期违约制度而不是重复规定与其有重复的不安抗辩权。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预期违约制度对不安抗辩权的包含都太过明显。如果将合同分成同时履行的合同和异时履行的合同两类,那么不安抗辩权就只适用于异时履行合同中先履行方履行期满时后履行方存在不履行债务的可能这一种情况,而这种情况在预期违约制度之中,是完全可以被囊括在默示违约中的。

【合同法解析】相关文章:

1.合同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2.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解析

3.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解析

4.合同法上证明责任问题研究解析

5.劳动合同法第48条内容解析

6.合同法讲义

7.合同法审查流程

8.合同法实务讲座


缓存时间: 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