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想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於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寥寥不到百字,读来却能使人忘忧。

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这是苏轼遭到政治迫害,作为“罪人”,被贬到黄州的第四个年头。

文章写出了人心中不可剥夺的美的感动。月色入户,使作者由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而“乐”,而“念无与为乐者”,而“遂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系列的动词,描写出的一系列动作,看似轻描淡写,却写出了面对月色之美,作者心灵深深的感动。

令人想起晋人王子猷的故事。“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世说新语·任诞》) 。雪对于王子猷的感动,月色对于苏东坡的感动,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暗示出来的。

文章通过美的错觉,写出了月色之美。“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错觉。“盖竹柏影也”,是错觉的消失。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是通过美的错觉,写出月色之美,与苏轼文章相似。

错觉就是美,是诗意。错觉亦是趣味,是人心不可剥夺的天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美的咏叹,和自由的咏叹。看似轻描淡写,实是画龙点睛。在古典诗歌中,“闲”往往是自由的意思。陶渊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李白“孤云独去闲”,王维“人闲桂花落”,“闲”,都是表示人心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自在。没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心,何来美的感动,和诗意?

《记承天寺夜游》,简练,隽永,馀味无穷,是中国散文的无上逸品。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想】相关文章:

1.读《记承天寺夜游》的感想

2.《边城》读后感想

3.边城读后感想

4.《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700字

5.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6.《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300字

7.《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8.《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2篇


缓存时间: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