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正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0.01×50= 720÷800= 816-315= 0.42÷6=

50×0.03= 30×0.05= 11+0.05= 0.3×1.1=

8.9-1.2= 8.2-0.7= 460×10= 322-85=

130×50= 0×0.01= 7.2-3.5= 0.2×60=

288÷12= 147÷30= 790+104= 0.12×5=

150-7.4= 720÷300= 1.4×0.6=

二、情境引入: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谁能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让学生举例描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师:我们已经能根据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成反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情境图: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

师:猜一猜水面的高度会不会相同?

生:不相同。

师:高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高度的大小与量杯的底面积有关,底面积大水面就低,底面积小水面就高。

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三、建构模型:

1、教学例3:

师:出示量杯的底面积和高的数据。

高度(cm) 30 20 15 10 5

底面积(平方厘米) 10 15 20 30 60

体积(立方厘米)

师:你能求出水的体积吗?

生:用底面积乘高。都等于300立方厘米。

学生观察表内数据,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三个数量中哪个量不变?

(2)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师引导学生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追问: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学生自己尝试总结汇报:x×y=k(一定)

师:看刚才的算式里x、y、k分别代表什么?

生:x代表底面积y代表高k代表体积。

2、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追问:我们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呢?

生回答,补充完整。

四、解释应用:

1、判断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思考题: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2、做一做: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根据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完成表格后,你有什么发现?

五、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反思: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主要从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利用“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猜测水面的高度会相同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引出问题: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研究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在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之后,再来进行相应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尤其是出示两种量,让学生们来判断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这样更有利于夯实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与正比例进行有效的区分,并让学生来陈述理由,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评价,激发兴趣。

这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习;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不足之处:课上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数量间的规律,探求出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让多名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突破本课难点,课堂效果会更好。

教学策略分析: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王老师以学生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开启对成反比例的量的探索,让学生在实例和数据分析中,主动建构起成反比例量的意义及判断方法。从而更进一步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二、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变量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变量的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变量,发现变量,明确变化规律,使学生能用变化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观察世界。这节课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把体积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水面的高度会相同吗?”这一问题时,借助表格,通过计算,列举出两种变化的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自觉的观察、分析、概括,让学生自己发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老师通过具体、直观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认识了成反比例的量,悄然无声地渗透了函数思想。

三、渗透符号思想的策略

在学生通过研究认识了成反比例的量后,为了清晰、简洁的表达这样的一种关系,王老师鼓励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种量,用字母公式表示成反比例的量的关系。让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借字母公式在学生心中建构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正确分析、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自觉的将有规律性的问题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公式去表示,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xx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付晓超,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我说课的题目是“理财我能行”—— 《初识Excel20xx》,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理念分析这五个分析来阐明本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内容来看,很琐碎,它是个基础性章节;从本书的前后联系来看,它是继WORD系列软件后的又一同类软件。它是Excel的入门篇章,学生对它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对其它小节的学习,基于这种重要性,我着重在本节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认识Excel20xx的工作环境,为学生以后的成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性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能够说出Excel的功能和特点

b.学会Excel的启动和退出

c.学会单元格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d.区分Excel中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有关概念

e.学会使用Excel菜单栏和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敢于尝试,自主探究的能力;

b.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b.培养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Excel的基础是认识和熟悉它的工作界面,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工作簿与工作表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B.认识单元格的概念和操作。

2)教学难点:

A.单元格的命名和操作;

B.学会利用软件中的“帮助”来解决认知障碍。

二、学生分析

现今(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电脑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在初中生的群体中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我必须思考“怎样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学、让基础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想学、能够坚持学,并使两者在此基础上会学”,所以我必须一方面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回顾、总结,另一方面又必须设置更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参与实践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深化和巩固。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

方法集自学法、范例教学法、比较学习法、游戏法、师生合作法于一体,学生则通过尝试操作、互帮互助、自主探究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步: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的,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素材作品等展开教学。

为了激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认知结构,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利用Word编辑的小报、Powerpoint编辑的多媒体作品、Frontpage设计的简单网页,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属于一个系列的办公软件,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侧重点(它们都在和最基本的文字和图形等打交道),今天我让学生认识它们另一位兄弟——Excel,它有何特殊的本领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此我让学生根据发音在计算机上寻找这位兄弟,并尝试利用以前打开这些办公软件的方法来打开它,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和迁移得出不同的打开方式,同时我可让学生进行讲述和示范。

第二步:自学教材,自主探索

在所有的学生打开Excel的基础上,我导入了“找茬”游戏,出示了Word和Excel的窗口,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这也

是对窗口组成的复习,当学生找出这些不同之后,我让学生参考课本了解这些额外的工具按钮叫什么,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并根据字面意思很快得出了Excel中添加的工具都和数据有关,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自学探究得出了认知规律,这种认知不是我强加给学生的,所以知识的价值也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按钮的作用,能不能让Excel中的帮助来告诉我们,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

第三步:教师质疑,引出问题

1.在学生得出Excel更侧重于数据处理后,我使用范例法向学生展示了他们最熟悉的考试成绩统计表,让学生尝试统计成绩,因为数据较多,学生很是无奈,在这样的问题产生后,我对学生说“老师可以在一眨眼的工夫计算完毕,学生的疑问继续加强,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学生有了这些铺垫后,逐步做到了能学、想学、利用帮助达到会学。)

2.继续引导学生思考PowerPoint中幻灯片和演示文稿的关系,从而导入工作表和工作簿的区别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引发学生思考工作表怎样选择、工作表窗口怎样移动,与Windows中的窗口操作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尝试,试错反思,并通过相互帮助得出答案,然后我可以让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和步骤讲授,这样既锻炼了他们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面积的认识》

说教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来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右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若干小正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教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互助教学法: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同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说教学程序总体设计:

第一,讲故事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讲《三只小猪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建房子导入主题。

第二,探究新知识。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初步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表面。然后,让学生比一比,感知数学书和黑板的大小,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的大小。通过这两项理解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以及面积的含义。接着,练一练。通过习题检测学生的初步感知。最后,验证。学生运用教师课前准备的材料包验证前面所做的习题。

第三,巩固练习。通过验证理解面积大小的比较,这一步主要较强练习,巩固知识。

第四,总结。让同学们说说学习到的内容。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节课,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凌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着: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灵活调节控制每一个环节;让上课像电影一样精彩。

说课稿 篇4

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很好,大家都知道。但是,这句诗不过是整首诗的开头,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同学听过?那么我们看到大屏幕上。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很好,声音很大。但是,这首诗,我刚刚说了,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那么我想请每位同学做一回小诗人。这首诗读了一遍,如果按照诗的内容或是诗的感情来看,可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呢?

很多同学这个小诗人做的非常尽职,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比如说: 我再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个的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 还是女子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大家反应很快。《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也没有。我们接着读。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 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我们接着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两句,我们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们在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还是围绕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问题,再来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两者皆有可能。所以无法判断究竟如何。我们就从两边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环顾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环顾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这名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声叹息也有了回声。这么一想,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是从内容、感情上来推断的。其实还可以从常识去推断。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呢?况且江南民谣中惯用双关语,“芙蓉”谐音“夫容”,环顾望旧乡的人是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见面的爱人。

因此,从两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

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分析完了,之前说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既然我们说这首诗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就请男女生分别读一下。男生先来还是女生先来?好,可不可以背诵?大家把书关上,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很不错。那么请大家赏析一下另一首《古诗十九首》的诗《行行重行行》,我做了一部分删节,大家看一下,是否和我们学的《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感情是类似的?很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内的诗,还多理解了一首课外的诗。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描摹我们这首《涉江采芙蓉》的画面。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8章、10章、11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五)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一)课的导入

多媒体展示并讲述:“最近万州的天气变化得特别快,一会儿艳阳高照天气热得不得了,过了几天又下起大雨来,温度又随之降低。你瞧,这一不小心小明生病了,痛苦的小明又是咳嗽又是流鼻涕,更要命的是让小明英俊的形象都没有了,没有办法的小明只有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再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先让小明去做个血液化验,看看小明的血液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学生在听到这件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和看到这些有趣的图片时,个个脸上露出想知道小明血液化

验的结果,这时我适时提出质疑:“那大家知道,在进行血液化验的时候要化验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吗?还能回忆起血液的组成吗?”学生略加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设计,开端引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他们创设教学情景。

(1)知识重现,合作复习

复习一:血液的组成

1、小明生病看医生,医生要其做血液化验的事情引入血液组成的复习。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生活中的病例引起学生的关注,进一步唤起学生对血液成分的记忆(注重生物学源于生活,生物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2、对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与学生进行合作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复习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课件展示小明的血液化验单并出示男士血液成分的正常值范围,同时讲述:“这是小明的血液化验单,看看小明的各项指标和正常值比较起来哪一项不符合标准?你来做做医生小明可能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数值的比较后快速做出回答:“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小明身体可能出现炎症。”此时我继续讲述:“这个时候护士小姐就出来,对小明说你有炎症需要进行输液治疗。一般的输液采用的是静脉输液,那同学们知道输液时针头是插在哪里的吗?”同学们积极做答:“手臂的青筋。”“手臂的青筋是静脉血管,血管其实除了静脉之外还有…..”“还有动脉和毛细血管”“那现在我们就来对血管进行一下复习。”

在这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1、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管腔及其血流速度和功能与学生合作复习。

2、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复习三:心脏与血液循环

1、教师设问:输液时,药物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学生会通过已学知识作出通过血液循环,我继续追问那血液循环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血管和心脏构成的管道系统和在其中流动的血液三个部分组成)。血液、心脏和血管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把三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个清楚的认识。

2、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进行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3“How many”部分第二课时。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字ll~20的英语表达法和与数字相关的一些句型的运用及游戏。这一课时是在A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询问别人有多少物品的表达法:“How many…do you have?”以及答句“I have…”。另外,学生们还需要学习如何赞美别人的物品,如How nice!以及学说Guess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生能听懂会说How many…do you have? I have…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b.学生能听懂会说赞美别人物品的句子,如How nice!

(2)情感目标

a.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会运用语言,感到学习英语是有用的,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b.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并学会赞美他人物品,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能力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完成任务和游戏等,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句型 “How many…do youhave?”“I have…”。

(2)教学难点:在交际中灵活综合运用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

4.课前准备

(1)人物头饰、磁带、录音机、一盒16块的橡皮。

(2)学生准备一些画有个数相同的文具(如:尺子ruler,橡皮eraser)等的图片。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热身

小学生贪玩,刚上课,即使身体“规矩”了,心一时还是静不下来。为了让学生尽快进人学习状态,教学前的热身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本课我设计的热身活动既能起到热身作用,又能起到复习作用。复习旧知,能让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学起来会更有信心,同时也自然降低了新知的难度。

首先复习了l~10的数字。接着,师生共玩一个游戏:拍手数数。我心里想一个数,然后拍手表示出来,让学生边听边用英语数数。在拍手时,我有时快,有时慢,以增加趣味性。

通过这个热身活动,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到语言学习状态中,同时以旧带新,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学习新课

1.Let’s talk.这一部分是以谈话的形式出现新的句型和知识点。要求学生们通过学习,运用新知进行交谈。首先拿出一个装了16块橡皮的盒子,打开给学生看,并做高兴、赞美状:Oh!How nice!引导学生们赞美我的橡皮。我先走到某个同学面前,大声说:Hi!…Look at my new eraser!他(她)说:0h!How nice!再与几个学生交谈示范,让全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接下来,我说:让我们来数一下,一块块拿出橡皮,慢慢数:One,two,…数到某个数时,故意不数,对生说:How many eraser d0 I have?Guess!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起来。进而学习数字十六。

2.听Let’s talk录音,认真模仿录音内容。

3.示范演示Let’s talk对话。示范时注意语速稍慢,要让学生们都能听懂、理解,然后让两组学生演示。

4.经过多种方式的语言呈现、输入,使学生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语言,掌握重点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接下来让学生们进行说,然后让他们戴上头饰表演一番。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小组,进行“How many…d0 youhave?”“I have…”的接力回答。

(四)拓展与延伸

在课堂巩固阶段,开展的是任务型教学。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发给每个学生一份(每人调查6个同学,询问有多少玩具或文具等),让学生自由走动去调查。在活动前特别强调,必须用英语问答。

我随意走动,观察学生们用英语交流的情况,有困难的适时指导一下。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语言,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还实现了与数学学科的渗透和联系。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有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①听录音,仿读会话;②分角色表演会话;③改编会话,分角色表演并录成磁带。分层次的作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学生的语言交际向课外延伸,使他们能带着动力,保持兴趣继续学习。

四、说板书

板书本课学习的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以及答句“I have…”。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对新知识的铺垫和自然导入,通过多种方式的呈现,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利用游戏、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操练语言、运用语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并将这些积极的因素带人下一步的学习当中。

说课稿 篇7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天刚下过雨,出了太阳就出现了彩虹,所以我马上联想到故事,《七彩虾》我因时因地灵活地运用了这天然的教育素材。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该故事所包含的情感。这一内容的选择,遵照新纲要有关条例我认为

(一)即合适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虽然故事中只是说小青鱼帮虾公公实现了一个心愿,其实,已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从小就应该爱父母尊敬老人。

(三)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彩虹幼儿都知道,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对彩虹的形成定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该活动之中,我可以适时的引导幼儿区域活动中来画画、做做彩虹,让他们初步地了解色彩是来源于光的

作用,这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说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有2点

(一)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

(二)能大胆地运用动作、语言 进行表现故事内容。

幼儿在理解内容之后自然而然地会联系生活现实。小青鱼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得到了快乐。同样,在社会生活中老人是需要更多的关爱的人群,通过该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心灵深处透出象七彩虾一样的美丽,用自己的力量去爱老人、帮助老人。也符合了纲要的《要求》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通过动作、语言地表现形式他们能更大胆地表达情感、理解和想象。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让幼儿感受情感是本活动的重点。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则是难点。

说准备:

我的准备有图片、配合故事、绘画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主要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来理解故事,体验故事所表达的主题,通过涂涂画画感受彩虹的美丽七

彩光的美丽,知道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七彩颜色有了七彩颜色画画更美丽,打扮东西更漂亮。

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步骤分四步,第一猜谜语,通过猜谜语这种形式,让幼儿从生活中了解彩虹的七彩和拱形的特点。第二,小青鱼和虾公公主要让幼儿熟悉作品的内容,了解他们的生活,这里我采用

1、直观的教学法,比如活动一开始当幼儿猜出谜语后我就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彩虹的特点,这是满足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需要。

2、分析欣赏法,首先让幼儿欣赏前半部分后,设置悬念“你猜猜看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会怎么做?”既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又培养幼儿对他人、社会的亲近态度,“如果你是小青鱼的话除了它的办法你会怎样做呢?”

3、学学小青鱼和虾公公,用大胆地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对他人的作用,知道哪怕是一声体贴的问候,都会给人带去快乐。

4、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涂涂画画彩虹,再一次感受其的美丽。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2.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3.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4.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5.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6.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7.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8.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9.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缓存时间: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