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2600字

《流浪地球》观后感2600字

说起刘慈欣,我们山西人可以骄傲一下了,老刘可是咱山西阳泉长大的。最初了解到这位作家的信息,我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中正保守的山西水土,走出来这样一位引领中国科幻文学的人物。我会不自觉地想起赵树理那弥漫着山药蛋味儿的文字,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三仙姑搽了粉的脸像“驴粪蛋上下了霜”。习惯脚踏实地的中国人,能够去仰望星空,说实话,我很敬佩!郭帆导演将《流浪地球》搬上荧幕,跟当年出版问世的《三体》一样,受到了或褒或贬的声音。而在我看来,顺应时代的,必将获得成功。刘慈欣笔下的东西,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是中国目前科幻领域最好的故事,而且是硬科幻(相较于之前的《长江七号》、《未来警察》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不支持,更何况《流浪地球》电影整个创作团队的努力配得上我们的普遍喜欢。

一、家国情怀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次。我们语文老师讲文章的时候总会和学生敲黑板说:“你看看这句话,你看看这个事物,这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就不是一个细节,一个点了,这是一条线,文章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当电影中这条交通安全语音播报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大家都笑了,熟悉的播音腔,老套的标语文字……而当车辆投入到拯救地球的任务的时候,当车上的人与灾难对抗的时候,这句话响起,心底的酸楚和感动也在流淌……多像每次出门前妈妈的叮嘱,熟悉、老套,无事时觉得唠叨,遇挫时却最能触动内心的柔软和对家的依恋。

家,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社会单位,也是电影自始至终的一条情感线,祖孙三代的亲情衍生出了对家国乃至世界的责任感,也给英雄主义的水顺利地挖了一道渠。所以跟刘启一起从地下城来到地面的pantner不是什么朋友,而是妹妹,中国的哥哥就是爱罩妹妹;CN171-11救援队的王队长还是牺牲了,中国的老大总是小辈的榜样;刘培强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长达十七年的任务,为家人换来两张“地下城”的居住证明(因为地球要在太空跑路,人类得到地下城才能生存,而地下城的空间只能容纳当时人类总量的一半),从地球逼近木星和儿子的一次次通话到最后冲向木星的.牺牲,中国的父母永远那么捧出心来地为孩子。因为爱,所以奉献。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大无畏英雄,人之初最无私的爱发于血缘,想保护好身边爱的人,所以从小家走出,投身大家。

地下城的中国百姓依然打着麻将、舞着彩狮过春节,我们能看到写着“串”的店铺和亲切得像街道派出所的济宁补给站,还有教室里老师教的朱自清的《春》、学生身上朴素的校服、刘启众人来到地面穿的大红防护服……这样的细节设计,边畅想着未来,又坚守着传统,演绎着中国人感人肺腑的土地和家庭情结,串联着世界人与此共通的感情神经。

(题外话:我曾问过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同学,外国人吃不吃瓜子?他们都说没有,但加拿大的同学说超市里可以买到卫龙。中国人的消遣活动,太独特了,不是吗?)

二、历史格局

姥爷韩子昂开车带众人经过上海地段时,望着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冻砌在一片冰雪世界中,他说:“这是我们的家啊……”(韩子昂上海遇难,也算是落叶归根。)电影中将很多镜头给了被冻透了的北京和上海,昔日的繁华,不止凋落,而且被长久地冰封了,让人顿生出比读咏史诗还沉重的惆怅感。

面对太阳系前所未有的灾难,刘培强说我们的孩子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看到冰化成水,会看到春天。那一刻我想到了愚公移山和土尔扈特部举族东归,大概也只有中国人能想出历时2500年、历经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大概也只有中国人讲的不只是在太空中利用各种高科技随意穿梭的神奇,更有集世界之力建设遍布全球的发动机护送我们的地球走向重生的众志成城。流淌着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大海广袤要一枝枝地填,门口大山要一代代地挖,太阳要爆炸,就有种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是中国人的历史格局,历经沧桑仍生生不息,有长城巍峨、黄河奔流的的壮阔气度。这样的思想维度,无疑是世界科幻故事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了。

(题外话:一些人总说刘慈欣架构的故事是伪科幻,“流浪地球”计划漏洞百出,作为文科生,里边的科学问题我不想探讨什么,只想说大家看什么《银河护卫队》《环太平洋》时,可没这么多矫情。)

三、青春群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太白这诗句是从个孩子说的话上化用来的(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虽是仕途坎坷,年岁渐老,太白终是燃起一番横渡沧海、直抵理想彼岸的少年英雄之志,这青春壮怀造就了这闪闪发光的千古名句。少年似朝阳,青春总迷人。当我看到刘启怀着“哥是天才”的强大自信开动从未上过手的车辆,当我听到刘启说着“姥爷的帐再和你算”的狠话依旧和王队长合作运送火石,我觉得这位倔强的小平头给这场带着灾难背景的科幻之旅带来了最浪漫的青春气息和血性脉动。

有人说他们兄妹一次不听话的出行就拯救地球啦,刘启个学机修的比科学家还聪明能想出办法拯救地球啦,这一群年轻人比那么多救援队都坚定地付诸行动拯救地球啦,吴京同志一出来就又要豁出自己拯救大家啦,牺牲着三十万吨的燃料和人类文明的记录去拯救儿子、拯救地球啦……若非得抠什么理性与逻辑,我倒是想说说青春的逻辑与选择。整天迷奥特曼和蜘蛛侠的孩子们,知不知道我们中国有一位神通广大、悲悯众生的英雄,他叫孙悟空。在他年轻的时候,自认为自己本领通天、无所不能,划了生死簿,吃了永生丹,闹了灵霄宝殿,尿了如来一手。你见他怕过吗?你见他很理性地思考这样做会给花果山的猴子猴孙们带来兵患吗?他没有!你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比人生其他阶段更勇敢、更感情充沛、更相信理想?

作为开创并踏上“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代地球人,作为2500年宏大计划最初的实施者,满屏硬干到底的勇力和不顾一切的拼劲儿,我不觉得有多么刻意地强调英雄,也不觉得有多么牵强地进行煽情。刘培强说“没有人的文明不叫文明”,有些高大上的腔调,但我却十分赞同。伟大的计划需要伟大的人物去实现,一味地理性保守,这样的一群人能不能把“火种”计划进行下去还真不一定(加之太空环境还有很多人类预料不到的问题)。这样的情节设置,我觉得是初代流浪人应有的青春气概,而且是青春群像、集体英雄,最后点燃木星行动的完成可是世界人民大团结、天下大同齐努力的功劳!

(题外话:《西游记》的青春章节是大闹天宫,《红楼梦》的青春世界是大观园,青春是一个阶段,青春也是一种精神。没办法,学文学的就是这么感性,很多问题喜欢宏而观之、泛精神化,都是个人观点,互相交流,不喜勿喷。)

最后,聊一下中国电影常被诟病的两点——大片制作不及好莱坞、人性刻画很粗疏。就像一位老师永远也无法讲一堂知识点全面和教学技巧完美的课一样,《流浪地球》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片,它不完美,更达不到那么多人心里给中国科幻设定的所有目标。但它无疑是成功的,有意义的,技术不足我们再努力,人性刻画外国倒是有不少精彩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但说实话,我看什么名著《红与黑》和什么深度电影《无姓之人》,看得心中甚是麻烦。真的不是什么洋菜都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你可以借鉴,但不能偏颇。

【《流浪地球》观后感2600字】相关文章:

1.流浪地球观后感400字

2.流浪地球观后感500字

3.《流浪地球》观后感3篇

4.流浪地球的观后感

5.流浪地球观后感4篇

6.流浪地球观后感800字

7.流浪地球观后感600字

8.流浪地球观后感3篇

9.《流浪地球》观后感


缓存时间: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