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

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⑵语(yù预):告诉。

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⑾领:即脖子。

⑿由:通"犹"

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赏析: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孟子见梁襄王】相关文章:

课文备课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07-03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03-02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原文、翻译、赏析12-14

刘长卿《谪仙怨·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10-12

刘长卿《谪仙怨·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赏析10-12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_刘长卿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刘长卿《谪仙怨·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阅读答案及赏析10-13

岳阳楼记和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3-25

孟子名言警句12-25

《孟子》阅读答案03-16


缓存时间: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