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译文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

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赏析:

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东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古诗简介

《清平乐·东风依旧》是宋代词人刘弇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此时的情景绾合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翻译

和煦的东风,依旧像往年多情地吹拂着隋堤的杨柳。搓揉得柳条儿长出鹅黄的嫩叶,在清和明丽的天气里勾缠撕扭。

去年曾到京都青门游春,今晚却不见朝云暮雨,落得丧魄失魂。如果想要折磨人,想让他一生都憔悴伤心,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用几个这样寂寞难耐的黄昏。

注释

①东风:赵令畤作词为“春风”。

②著(zhuó)意:有意于,用心于。

③隋堤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重浚汴河,开通济渠,沿渠筑堤植柳。至宋代,近汴京一段多为送别之地。

④鹅儿黄:幼鹅毛色黄嫩,故以喻娇嫩淡黄之物色。

⑤紫陌:旧指京师道路。

创作背景

词人在京任职期间,爱妾不幸去世。词人因此作了此词,以哀悼爱妾。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绾合在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起首二句写春风轻拂垂柳,语言很通俗,意思也很简单,但却层折多变,富于婉约特色。句中的隋堤,指汴河一带的河堤。相传隋炀帝时开运河,自洛阳至扬州,沿堤广植杨柳。初春时节,和煦的东风轻拂隋堤上的杨柳,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著意”二字,更把东风拟人化。言外之意仿佛是说,自然界的东风对杨柳尚如此多情,而现实生活中的词人却如此孤单,再也得不到亲人的怜爱。词中写的是物态,蕴含的乃是人情。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依旧”二字,也就是说去年今日,正是东风骀荡、杨柳婀娜的时节,他和爱妾曾在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光 。可是今日重来,东风依旧,人事全非,怎不让人心伤。第三句蝉联首二句。东风对杨柳的“著意”,主要体现在一个“搓”字上。此字以俗为雅,说东风轻拂杨柳,给人以轻轻搓揉、抚摩之感。在东风搓揉之下,柳枝上遂呈现出“鹅儿黄”的颜色。鹅儿黄,指柳色的嫩黄。杨柳初绽的嫩叶,宛如雏鹅的羽绒 ,而这惹人喜爱的颜色,竟是东风搓出来的,真是奇绝之笔。“天气清明时候”总括前文,在写景中蕴含一股淡淡的哀愁。

过片对仗工整,词意对比鲜明。“去年紫陌青门”,与上片“东风依旧”相映射,是回忆从前在郊外与爱姬共同游赏之乐。紫陌,指京城的道路,如唐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云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青门,汉时长安灞城门之别名,此处借指汴京城门。“雨魄云魂”,语本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之形容爱妾死亡之后,魂魄飘荡,有如朝云暮雨,非常恰切。词笔至此,悼念爱妾的主题便趋于明朗化。结尾二句,悲哀的抒发,至于极点。

“断送一生憔悴 ”,意即逗引得词人一生憔悴。是春风在多情地抚弄杨柳,是清明时候的恼人天气,是爱妾业已消逝的雨魄云魂是这许多撩人愁绪的往事,触目惊心的现实 ,逗引得他黯然神伤而导致一生憔悴。

尤其在黄昏时刻,烟霭迷茫 ,景色惨淡,“能消几个黄昏”在失去爱妾的词人看来,仿佛来到一个催人泪下的境界 。明人沈际飞评曰:“‘能消几个黄昏’,恒语之有情者。‘能’字更吃紧。”(《草堂诗余正集》卷一)确实,著一“能”字,则加强了感情的深度,更富于感染力量。

这首词虽悼爱妾,非念正室,但其中沉痛哀伤之情 ,似不下于东坡的悼妻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近人俞陛云所评,“抚今追昔,人之常情。此词结末二句,何沉痛乃尔!”(《宋词选释》)。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古诗简介

《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词,作者黄庭坚。此词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翻译/译文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赏析/鉴赏

情感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修辞

(1)拟人(或比拟);

(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断崖修竹。

竹里藏冰玉。

路绕清溪三百曲。

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

折残犹有高枝。

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懒春迟。

译文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转句:苏轼《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过路之人。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首咏梅词即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香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清平乐·蕙心堪怨

宋代: 晏几道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译文: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她纯洁的心承受着怨恨情绪,随着流转的春风而改变。想到见面当日,她在妆墙东边,倚着红杏。此后,二人频频幽会,在绿窗上题满了新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此前相爱的事清清楚楚呈现眼前,可惜都像梦境一样难以凭证。细数旧时我有过的薄情行为,刚好和她如今的无情相抵消。

注释:

蕙(huì)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正体为平仄韵转换格,四十六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片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韵。蕙心:女子的心意,犹“芳心”,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情高雅。蕙,即蕙兰,一种香草,花气芳香。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分明:明明白白地。凭:凭借,依据,相信。薄幸:薄情,无情。幸,宠爱。只消:只抵。

赏析:

此词上片着重回忆过去词人与恋人两人的交往;下片着重抒情,以假想的“旧时薄幸”和确实存在的“今日无情”相对比来突显词人的痛心。全词巧妙运用虚字,用追忆之笔淋漓尽致地反衬出词人的自责无奈,意切而情真。

此词上片着重回忆过去词人与恋人二人的交往。首二句“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开门见山写“怨”,闺妇的蕙心承当着怨恨情绪,随着流转的春风而改变。歇拍“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二句以幽会为典型,写两人情深:当时,红杏墙东,继而相见,继而相约幽会,绿窗之中,处处题写下欢愉踪迹。

下片着重抒情。过片“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二句写二人相爱的前事清清楚楚呈现眼前,可惜都像梦境一样,难以叫人相信为实。结拍“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二句写词人细数旧时有过的薄幸行为,刚好和她如今的无情相抵消。其中,“都把”、“只消”,虚字运用入妙;“旧时薄幸”是假想的而“无情”却是实在的,相比之下,词人的痛心愈加突显。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6

清平乐·黄金殿里

宋代王观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译文

金銮殿上灯光如昼,在影影绰绰的灯影之中,皇帝正在与一位嫔妃相戏。皇帝被劝酒至醉态已显,进酒的人口中还在高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位嫔妃又跳起了《伊州》旋舞,皇帝看得心花怒放,亲自为她重整头上斜斜欲坠的玉簪。皇帝被这位嫔妃哄得高兴了,宣其前往侍寝,而今夜此妃得幸侍君,六宫之中将有多少嫔妃会因失宠而怆然泪下。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黄金殿:指华丽的宫殿,这里指后宫宫殿。

官家: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伊州》:乐曲名,载唐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大曲名”表中。

搔头:首饰,即簪的别名。

御:古代对帝王所作所为及其所用物的敬称,如御旨、御驾等。宣住:即宣诏留宿的意思。

六宫:本指古代皇后的寝宫,也指皇后,后来泛指皇后妃嫔或其住处。

赏析

词人通过对帝王欢娱享乐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帝王生活的种种丑态,将笼罩在帝王身上的世之尊崇的光环打翻在地,将其丑恶庸俗的嘴脸暴露无遗。

上片描写皇帝与嫔妃宴乐的情景。起首的“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两句,写金銮殿上灯光如昼,在影影绰绰的灯影之中,皇帝正在与一位嫔妃相戏。此二句用法巧妙,词人不去正面描写皇帝与嫔妃的狎昵状态,而是通过对宫殿里灯火辉煌的场景的描写,借说烛影下有“双龙”相戏来表现皇帝的淫佚。接下来的“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两句,写这位嫔妃极力地向皇帝劝酒,皇帝醉态已显,进酒的人口中还在高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由此可见,此处的“官家”是对皇帝的俗称。 “真个醉”三字,表明皇帝真的有了醉意,其中也暗示着皇帝对这位风流娇美的嫔妃的痴迷,隐约流露出词人对皇帝沉迷于酒色的嘲讽。

下片续写宴饮的欢娱。“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两句,写这位嫔妃又跳起了《伊州》旋舞,皇帝看得心花怒放,亲自为她重整头上斜斜欲坠的玉簪,对此妃的怜爱之情可见一斑。这位妃子劝君醉饮之后又献舞,可见其献媚邀宠功力之高深。结拍的“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二句,写皇帝被这位嫔妃哄得高兴了,宣其前往侍寝,而今夜此妃得幸侍君,六宫之中将有多少嫔妃会因失宠而怆然泪下。词人在此处笔锋一转,宕开一笔,开始为数千深锁宫中的女子的不幸命运而哀叹,既哀其羡慕这位嫔妃得幸侍君,又为她们年华虚度而叹惜不已。

这首词语气诙谐,充满了对封建帝王昏庸淫佚生活的嘲讽。

创作背景

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载:“王观学士尝应制撰《清平乐》词,……高太后以为媒渎神宗,翌日罢职,世遂有‘逐客’之号。”可见此词是王观做学士时奉皇帝之命所写的一首“应制”词。该词在陆游《耆旧续闻》记载是王仲甫所作,当另有所据,可做一说。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7

清平乐·云垂平野 宋朝 王安石

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

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清平乐·云垂平野》写隐逸生活。亦是集句体,当系晚年所成。片写幽居景物。下片换写幽居者生活观念与情趣。上景下情,前后相映。

《清平乐·云垂平野》注释

⑴云垂平野:语本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⑵“掩映”句:句出北宋张升《离亭燕》:“蓼岸荻花洲,掩映竹篱茆舍。”茆:同茅。又,唐人相斯《山行(一作山中作)》:“蒸茗气从茆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⑶阒寂:寂静。《易·丰》:“窥其户,阒其无人。”幽居:幽隐的居所。多指隐士之居。

⑷冶:艳冶。

⑸“堂堂”句:句出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运用:运思用计。堂堂:光明正大。

⑹五角六张:句出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刘朝霞献玄宗《驾幸温泉赋》“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角、张:星宿名。五角六张: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⑺卮:一种酒器。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8

清平乐·青陵蝶梦

青陵蝶梦,倒挂怜么凤。退粉收香情一种,栖傍玉钗偷共。

愔愔镜阁飞蛾,谁传锦字秋河?莲子依然隐雾,菱花暗惜横波。

古诗简介

清代纳兰性德所做的词。此篇典丽深婉,词中运用数典,曲折而深致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很有清真词的风调。

翻译/译文

这是容若的一首《清平乐》向来都被误注,关键就在“退粉收香情一种”这句上,“收香”常被注释为收香鸟,是一种小鸟的名字。“退粉”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按照文言体例,“收香”就不可能是鸟名,而也得是相应的一个动宾结构……。考据过程有些繁琐,这里只说结论:“退粉”是蝴蝶交尾之后的动作,“收香”则是麝发情之后的动作,这两个意象的结合,暗示出来的就是床笫之欢,这是一种含蓄得近乎隐秘的表达手法。至于词中这位女子的真实身份,我们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了。那又如何呢?

注释

①青陵二句:青陵蝶梦。晋干宝《搜神记》:“大夫韩凭取妻美,宋康王夺之,凭怨王,自杀,妻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后以此典喻与妻子别离。么凤。鹦鹉之一种。身体小巧,毛黄绿色,今俗称虎皮鹦哥。苏轼《西江月》:“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自注云:“惠州梅花上珍禽曰倒挂子,似绿毛凤而小。”此二句意谓与爱妻离别了,而那可爱的鹦鹉仍在架上。

②退粉二句:意谓妻子虽已逝去,与她的情义却未消失,但如今也只有她的遗物和我相伴了。玉钗:原指玉制的钗头、此处借指美丽的女子。

③愔愔(yīn)二句:愔愔,悄寂貌、幽深貌。 镜阁,女子的住室。 锦字,书信。参见《清平乐》(塞鸿去矣)注②。 秋河,银河。此二句意谓阁中寂寂,只有飞蛾相伴.还有准再寄来书信呢?

④莲子二句:意谓当初你怜爱我态存高远,待时而起的深意依然记得,可现在我只有对镜暗自伤情,又仿佛看到了你那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 莲子,即怜子。隐雾:谓隐遁。犹“隐豹”。参见《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注③ 菱花,指镜子。 横波,有神采的双眼。参见《秋水·听雨》注⑦

赏析/鉴赏

此篇典丽深婉,词中运用数典,这首词单看第一句,似有悼亡之意味,但2~4句隐有男女床笫之欢的意思,显然不可解释为简单的悼亡之作。下阕又提到了镜阁飞蛾,意谓女主人公的孤独,那么我们不难想象,这种孤独正是由于两个的人分别而产生的。纳兰是侍卫,当差值夜甚至是随驾出巡应该是少不了的,那么分别的“机会”

应该是很经常的,由此而引起了情思似乎说得过去。“莲子依然隐雾,菱花暗惜横波”,隐雾即隐遁,横波是比喻女子的眼眸流动的`样子,莲子即怜子,菱花指镜子。真情自然流露了。(以上均为个人浅见,请勿引为凭据)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9

清平乐·留人不住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译文:

留人留不住,情人在醉中解缆随着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出碧波漫漫春江路,霎时过尽黄莺啼叫处。渡口上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地别后书信不要再寄,画楼欢情已化作残云断雨,一场春梦,了封锁痕迹,都是虚幻无凭。

注释:

留人不住二句: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

渡头杨柳二句:刘禹锡《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柳,唯有垂杨管别离。”此处化用其意。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赏析:

本词写一女子挽留不住情人的怨恨,如一特写镜头,刻画出一位女子多情善感的美好形象。这首词在技巧上运用了很多对比方法:一个苦苦挽留,一个“醉解兰舟”;一个“一棹碧涛”、晓莺轻啼,一个独立津渡,满怀离情;一个意浅,一个情深。让人一目了然。在结构上,亦是先含情脉脉,后决绝断念。结尾二句虽似负气怨恨,但正因为爱得执著,才会有如此烦恼,所以更能反衬出词人的一片痴情。写一位妓女与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词用白描手法写出二人有春晨渡口分手时的种种情态。结尾处决绝之语,更道出了她心中的幽怨和不忍割舍之意。此后锦书体寄,画楼云雨无凭。“此后”二句抒发怨爱交集的负气之言:“锦书休寄”拒其信,“云雨无凭”“断其情,讲提似乎很决绝,其实从前面的“留人”、“莺啼”、“离情”已处处点染出她的眷恋难舍,而讲此话是故作负气的一种解脱的反语暗示:“休寄”,“无凭”的潜台词正是别忘画楼欢爱。此词刻画细腻,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痴中含怨的微妙心理。词人对女性怨爱交集的盾心理揣摩得极为细腻。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樱桃花底。相见颓云髻。的的银釭限意。消得和衣浓睡。

当时草草西窗。都成别后思量。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

翻译

那时在樱桃花下相见,她低垂着头,如云般的发髻也倾侧了。在闪烁的银灯下,怀着无限的情意,如今却要忍受和衣而睡的寂寞。

分离时我们在西窗下匆匆欢聚的时光。如今都成了别后的相思。你我各在天涯一方,何日才能相见,今晚想到这里内心更感凄凉。

注释

颓云髻:如云的发髻低垂下来。颓,下垂。

的的:鲜明显著貌。

银釭:银白色灯盏。

消得:谓怎禁得起。

和衣浓睡:不脱衣而沉睡。

草草:匆忙仓促或草率。

思量:想念,相思。

料得:也有稿作“遮莫”二字,大约之意。

应思:也有稿作“转思”二字,更思之意。

创作背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国维离家去苏州任教,与自己的妻子莫氏离多聚少,抱着对家人和夫人的相思王国维填写了此词。

赏析

这首词虽然很短,但却贯串了好几个不同的时空。“樱桃花底,相见颓云髻”在时间顺序上是最早的过去,是回忆与那个女子相见时的情景。“樱桃花底”是以环境的美丽衬托人物;“颓云髻”是形容那个女子因羞涩腼腆而低下头来的样子。人与花互相衬托,那女子的美丽多情可想而知。“的的银釭无限意,消得和衣浓睡”是离别后的现在。“的的”,形容灯光在昏暗的房间里明亮显眼的样子。“无限意”既是灯对人的情意,也是我对那个女子的情意,因为我也在为相思而痛苦,那痛苦无异于灯油的自我煎熬。“消得”带起一个问句,意思是“怎禁得起”;“和衣浓睡”是说自己孤独无聊。

“当时草草西窗”,是对过去和那女子相处的回忆。西窗之下与相知之人剪灯共语,何等安静,何等温馨,何等从容,而王国维却冠以“草草”的状语。“草草”是匆忙仓促,亦有草率的意思,因此这里就含有一种悔恨之意:当时苦知有现在的离别,就一定会加倍珍惜那短暂的相聚,可惜当时自己却把这种相聚视为很平常的事情,随随便便就把那段时间打发过去了。

“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是遥想今后。既然说“天涯异日”,可见现在虽已和那人离别,但还没有身在天涯。这两句说明,不但今日与那个女子相聚无望,而且今后更是无望,因为今后自己还要漂泊到比现在更远的天涯海角,与情意却只能越来越深,所以到那时候,今夜这种孤灯下的相思也将成为难忘的场景,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古诗简介

《清平乐·池上纳凉》是清代词人项鸿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的是夏日的夜晚,词人在庭院荷塘边乘凉消暑的闲适场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夏末纳凉,临水扶醉,听荷塘一阵雨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音即将变做秋声。自是词人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词人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爽朗工致。

翻译/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释

①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

②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③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④蜡炬:蜡烛。

⑤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⑥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⑦一霎:一会儿。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项鸿祚自幼天资聪援,善于著文。他填词很讲究音律,虽内容大都是伤春悲秋之作,然却以古艳哀怨的词风著称于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这首词作是词人借描写夏夜在庭院纳凉的情景,抒发出几分对人生的哀怨。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2

清平乐·烟轻雨小

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翻译

轻烟细雨,放眼望去,青色连绵不绝,没有尽头。一缕彩虹挂在树梢,残阳夕照,层峦叠嶂。

登临高处,我望断远行的路途。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东流,我应把书信托付给双鱼带到她的身边。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断虹:一段彩虹,残虹。

树杪:树梢。

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赏析

纳兰自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受命为三等侍卫以来,多次奉驾伴游塞外,所以经常与爱妻分离。多愁善感的他怎耐这等分多聚少,这首词就是他作于塞上,抒发相思的离怨别苦。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尽管这首词并非纳兰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纳兰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自己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纳兰这句词有着与自己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从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清平乐·烟轻雨小

烟轻雨小。

紫陌香尘少。

谢客池塘生绿草。

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

重寻杨柳佳期。

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译文:

[1]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香尘:芳香之尘。

[2]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3]强半:过半。

[4]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注释:

[1]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香尘:芳香之尘。

[2]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3]强半:过半。

[4]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惜别的词。上片写春光归去匆匆,一夜细雨轻烟过后,池塘草绿,红梅变老,春天也就过去了。下片写离愁缠绵不断,只有通过做诗题句以追怀相聚的美好时光。而当春寒去后,花信风轮番吹拂之时,那离别相思的愁绪更是难以排遣的。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4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五代〕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生作者在恼人的春色阙,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上阙劈头一个“别决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砌下决二句,承“触目决二字而来。“砌下决即阶下:“落梅如雪决,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决,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决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生一身还满面决,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阙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生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花间集》阙就难以找到这样的词境和格调。

下阕仍承“别来决二字,加倍写出离愁。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决是说雁来生,信没来;雁归生,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决,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极写离人道途之远,欲归未能。信亦无,梦亦无,剩下的只有情天长恨生,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决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决、“更远决、“还生决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决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决,向天涯之尽头,拓开生人的春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春野尽处那一片虚化生的,模糊生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生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决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阙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生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柳边飞鞚。

露湿征衣重。

宿鹭惊窥沙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

浣沙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译文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

注释

清平乐:词调乃两片,前片四句字数号码为四五七六,后片则六六六六也。

鞚(kòng):马笼头,代指马。

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娇美的身姿。

稚子:婴儿、幼儿。

赏析: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 》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 :“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 ,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 ,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 ,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缓存时间: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