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将现象学教育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除应该具有创新的教育意识、专业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机智、健全的教育反思外,还应该既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也要关注学生课堂“下”的隐性方面,关注师生相处时双方的真实情感体验,最终促进教育走向真正的和谐。

[论文关键词]现象学教育学 教学应用 探讨

现象学教育学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把现象学“对本质的直觉”作为探索教育的基本方法,把现象学“回归事实本身”的精神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精神。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如何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课标三大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营造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同乐的良好局面已是当务之急。现象学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除应该具有创新的教育意识、专业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育机智、健全的教育反思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自己的教学课堂。即课堂“上下”和课堂“内外”。

首先,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下”的隐性方面。这将直接决定上课效率的好坏,尤其是教学目标功能的实现。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中的主体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应该坚持师生“双主体性”原则。师生应该在平等“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关心教育概念的科学完整,还应该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尤其是学生对知识在情感上的体验过程。在目前的教学中,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似乎还是停留在老师依据大纲教了点什么,学生课后考试考了多少分来评价。但作为新课标的要求,从贯彻新课改的三大目标入手,过去的评价标准即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具体、细化,但他们都是些表象的东西;新课标要求更加关注一些隐性的深层次的能对学生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东西。如学生对老师所授内容有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有没有实际的情感体验。什么是体验?在现象学那里,体验是一种关切的态度。它意味着体验者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被体验对象的存在,愿意倾听对象即将向体验者传达的一切内容。体验者有兴趣给予对象一个自我呈现、自我展露的机会,对对象充满着善意,并与之建立起友好尊重、彼此信赖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的实现,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比单纯传授学科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例如我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内容时,有意识地注意了这方面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如果让学生读完这“二十个字”就算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话,那么教育教学也就是举手之间的事了。故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提问学生: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学生都能很流利的回答,但当我问他们每天是否都在践行着中华民族精神时?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连续提问了四个同学他们都感觉面露难色、或者不好意思说出来,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心灵的层面上去体验一下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真的有难度!学生难以回答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他们只是认识课本上的民族精神,而不去思考实践中的民族精神、或者没有这种感觉,这些具体的体验好像离他们非常遥远,或许对他们来说实践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些英雄人物的事情,和他们这些平凡学子毫无关系。而这恰恰正是我们教育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是目前我们教育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尤其是政治学科的教学很可能就流于形式,脱离实际。而现象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这些在课堂“下”的隐性的'东西更要我们老师去关注,去挖掘并在实践教学中去充实。 其次是关注课堂“内外”,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内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世界。要有种学生喜欢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精神。现象学教育学大师范梅南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年轻人、或老年人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基本上都是“90”后,这些孩子与教师或其它人打交道非常随意,他们生性活泼,易于接受新思想,“乐”于接受教师的课堂教育,但要真正改变他们对某种问题的看法时,有些老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弥合师生之间巨大的心灵鸿沟。有些学生就被我们老师定义为“差生”“后进生”“坏学生”等,以致这些学生在实践中越走越远,对学习毫无兴趣。对自己的行为更是放任自流。其实他们的表现并不见得有多坏,免不了就是些什么“长头发”“学明星”“抽烟”等。其实笔者认为,形成这样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无法和这样的学生交流并解决问题的原因还真的有一部分在我们老师自身。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的去关心这样的学生,去和他心换心的交流。或是至少交流不够程度,交心不够彻底。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其端,课后投其趣,移情别恋,爱其所爱。在课后不经意间遗失点微笑给他,送其一个调皮的眼神,或许就能弥合或者拉近两者的心灵之距。笔者曾遇到一个抽烟、追星的学生,与其谈学习非常抵触,家长也没有办法。后来我找了大量超女比赛的资料,相关他喜欢的明星的生活趣闻,在私下交流中一下子就让他打开了心扉。他显得很奇怪,一向严肃正经的老师也有这样的兴趣?这样便从心理上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因此,现在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任务非常紧迫,课堂“上下”都应该关注,课堂“内外”都应有交流。这些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经常检验教育的合理性,评价其实践效果,注重构建更加合理的价值规范体系,把来自生活实践的取向作为引导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去实践现象学教育学方法论,去关注师生相处时双方的真实情感体验,最终促进教育走向真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2]马翀,高淮微.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微[J]教育书育人.2007.8.

[3]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朱小曼,范梅南.教育现象学:走向教师的教育研究—与现象学大师马克思范梅南教授对话.中国教育报.2004.10.21.

【浅析现象学教育学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CAI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3.Multisim在电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4.浅析师生有效互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5.浅析CAI课件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6.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7.浅析物理实验教学应用论文

8.教育学专业论文


缓存时间: 2024-05-05
下一页:保安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