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芙蕖》(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荷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三、教法、针对初二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中不少句子对仗工整、用字精当,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按照芙蕖的生长时序,由“荷钱出水”起,至“霜中败叶”止,由芙蕖可供观赏的外在美,写到芙蕖可备实用的内在美,使芙蕖“形、神、灵”三者的美浑然一体。在分项说明时,做到重点突出,祥略得当,祥写“可鼻、”“可口”“可用”。这样安排是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关上审美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群笆”并无特别优越之处。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及题解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的文艺性的说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4、整体把握课文

A、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段:

5、全文说明顺序

A、本文围绕“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选择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绍,其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B、本文在说明芙蕖“可目”时,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花之未开”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

6、重点研读

A、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说明重点:芙蕖的“可目”。

原因:课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但作者推广的主要是其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对“可目”更有独特的体验,从“花之未开”说到“花之既谢”,写出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体现了较高的立意。

B、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芙蕖的生态特征采用了描写,以突出其“可目”;介绍芙蕖的价值功用,采用了议论,以突出其“种植之利”。在说明中又带着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和推崇。

好 处:使文章显得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泼新鲜,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词语运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说法,仿造出“可目”“可鼻”。这些词语,排列整齐,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结合,杂入口语,自然流利,姿态横生。整散结合,如课文末段。杂入口语,如“一时一刻”“分内之事”等。

②、遣词造句,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表现为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用一“为”字,写荷叶似知人意。又如,一时“菡萏成花”,“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这是写花与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写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现出人对花的喜爱之深。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写出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芙蕖的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9、作业布置

①熟读课文。

②完成《习题册》中的练习。

③预习《芙蕖》。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我说课的内容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学情,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

先说教材学情。《伶官传序》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属论说类体裁,文章层次分明、说理严密透彻,作者通过对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经过的讲述,总结了国君治国理政的教训,这些教训同时也是为人处事的格言,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所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这些道理,并让其成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既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德的过程。

再说学情。经过必修阶段五册教材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关注最多的还是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很少去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这方面教师须积极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第二,明确这些名言警句的时代意义。

下面说教学重难点。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探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是怎样真正去践行这些为人处世的哲理。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教学过程。一节成功的课,导入部分很关键,它是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其实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对文中的名言警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已经倒背如流了,因此,在导入设计上可以就地取材,这不仅不呆板,相反还能激发学生关注课文的兴趣,由此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故事上,随后教师顺势板书《伶官传序》。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素养的重要一项内容。有鉴于此,在分析探究环节,我采用了“逆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如下:作者的感触因何而发?

作者的观点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详细的事件经过,由盛到衰的巨大落差)总结教训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一步步发现抽象道理背后是血与泪的真实惨痛教训。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如何有效践行这些人生哲理。

最后是作业设计

思考,你认为后唐的灭亡的主要是因为庄宗宠幸伶官吗?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被这夕阳的美所打动而留下了千古佳句。夕阳也许在李商隐地眼中是颓废的美,但在这篇文质兼美的《夕阳真美》一文中,却是充满活力,有着与众不同之美。我们带着低年级孩子走进文本,让孩子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特别是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而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⑵通过反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默读。

⑶紧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的描写,在美的意境中将语言文字内化为孩子的语言,指导孩子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太阳落山时的美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对语言的品悟能力还很欠缺,如何带领孩子由直观的画面走进抽象的,蕴含想象力的文字,发展语文学习能力呢?基于学生的发展立场,在教学时应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投入到本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文字,发展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就是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关键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我采用以识促读、寓识于读,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流程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何上好课才是关键。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欣赏美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语言文字更是如此。一上课,我便在黑板上板书“夕阳”二字,并提问:看到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孩子调动原来的知识结构进行一个文字的表达。根据学生的想象我进行这样的总结:听了你们的描述,我不禁要说“夕阳真美”,随即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这么美得夕阳你想不想去看看呢?此时出示夕阳的图片,让孩子初步欣赏夕阳的美景后再读课题。

【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积累,还通过画面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孩子对文本的探索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触碰美

1、第一个层次的读:自主学习,教活词语

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自由读文。我鼓励孩子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夕阳真美 说课稿 相关内容:2.蚕姑娘教案苏教版语文第三册 18 青松《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山行 教案啄木鸟和大树《精彩的马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19、蓝色的树叶(教案)《晚上的“太阳”》教学实录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在检查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读生字组成的词语,采用指名读,开火读,小组内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读的过程中相机正音。在读词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课生字中韵母“an、ang”多次出现,如:傍、芒、蓝、灿……指导孩子读好这些生字,对这类读音进行巩固。

读完后进行提问:“这些词语中还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对部分词语进行理解,也为下一课培养学生对夕阳各个阶段的观察与感受作好铺垫】

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我采用的是放在课文里随文理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山?我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并告诉孩子这样有高有低的山就叫连绵起伏。这样设计,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进而更好地体会夕阳的壮丽。再如“壮丽”这个词什么意思?我便出示图片,“看,太阳快落山了,它的余晖染红了天空、云朵,它好像给群山披上了红色的披风,这山既雄伟,又美丽。这就叫‘壮丽’。”【有些词语是可以“言传”的,但也有很多的词语只能“意会”,在教学这两个抽象的词语时,“意会”的方法要比“言传”的效果更佳。如何意会呢?要从实际出发,因词而异。这里我借助图画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观察、联想、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2、第二个层次的读:品读美文,整体感知

扫清了拦路虎,孩子再次读文,会更多地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老师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促进孩子对文本的感知。此时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检查孩子的读书情况,相机正音。然后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你在图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总结:“其实这幅画的情景就是我们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内容。【新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巧妙的让孩子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3、第三个层次的读:聚焦重点,理清文脉

每个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孩子了解课文大意后,再给孩子走进文本的空间,让他们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在反馈交流时,我将重点指导“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顿号的读法,以及怎样读好“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这句长句子。另外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对2、3、4三个自然段进行简笔画板书,将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过程通过图画和文字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也自然明白了这三个自然段就是太阳落山的过程,也是文章的重点。为后面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文本,感受美

有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孩子对文章情感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此时师生一同走进课文的2、3、4自然段,进一步品词析句,感受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在精读文本时,我放手让孩子读,读出他们的独特体验,再进行全班交流。

多次与文本对话后,我们便会发现文章的2、3、4自然段中出现了很多描写颜色的词语,这便是文字的色彩美,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美让学生感受到夕阳的美。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夕阳真美 说课稿 相关内容:2.蚕姑娘教案苏教版语文第三册 18 青松《画家和牧童》教学案例山行 教案啄木鸟和大树《精彩的马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份19、蓝色的树叶(教案)《晚上的“太阳”》教学实录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1、同学们,太阳把身边的云朵染成了哪些颜色?

2、只有这三种颜色吗?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领悟省略号的作用)

3、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还会有那些颜色呢?

4、还有这么多颜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么多颜色都说进去吗?

5、(出示图片)是呀!这么多美丽的颜色,让我们怎能不说:夕阳真美!你能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6、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出示课件,填空背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孩子在想象说话中拓展和积累了词语,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让孩子通过画面在品读中真切感悟到“夕阳真美”】

文中除了色彩美,我们也不难发现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太阳落山时的一种动态美,“西斜、收起、披着、下沉、涨红、染成、走向、留在”这些动词让语言文字变得生动起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动词引导学生感悟夕阳的活力。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就像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此时的你想对西山说点什么吗?

2、是的,多么壮丽的夕阳西斜图呀。(出示图片)谁来向我介绍一下呀?指名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深蓝的天空,走进披着余晖的西山吧!齐读。

4、听着你们的读书声,我不禁想要感叹“夕阳真美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体会“披着”这一动词让文章变得更生动,再通过画面的欣赏和情感的解读再一次体会夕阳的美。】

太阳落山的画面在孩子的脑海里一次次定格,语言文字一次次品读,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也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感悟到“夕阳真美”。

(四)拓展阅读,迁移美

在充分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本节课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描写夕阳的诗句,让孩子从精辟的诗句中,优美的意境中再一次感受“夕阳真美啊!”

五、说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壮、沉、涨、灿、慢、伏”几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蓝、芒、余”都是上下结构,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重点指导“壮”字,这个字里含有一个新学的偏旁叫做“将字旁”,要教学生正确书写,笔顺是点、提、竖,右边是“士”,不要写成“土”。

六、说板书

夕阳真美

西斜

下沉

落山

这样图文结合的板书既让孩子理清了文章内容也感受到太阳下山时的美。

七、说目标的检测

1、识字写字在以识促读、寓识于读的方法和写字的练习中已经能够达成。

2、我通过出示填空的方式来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

如:太阳慢慢地( )。它圆圆的脸( ),把身边的云( )……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教材通过实际活动、具体推算,说明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得出1公顷的具体观念,再联系实际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 。接着,教材说明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然后让学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顷,进而引出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得出进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会运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自学,使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学习,掌握利用网络学习知识、了解更多信息的方法,学会网上学习的方式。

(3)、情感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防沙造林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A、 掌握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这三者之间的进率关系。

B、 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有所收获。

(2)、难点:

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概念,具有空间观念 。

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具学具:

利用Frontpage20xx制作的“土地面积单位”网页站点和相关网站链接。

二、说教法学法

1、引路指导法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教师应是火种。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不同的学习板块。

2、自我探究法

让学生利用网页上提供的资料、信息,自我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推导出结论,获得新知。

3、交流沟通法

让学生把自己从网上学到的知识互相交流,把收获与体会互相沟通,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群体作用,提高交往沟通的能力,共同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浏览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网上学习具有目的性。

(一)、评改日记,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先创设让学生做“小小评改员”的情境,激起学生评改数学日记的兴趣,与语文学科相联系,说明日记的病因是“不够具体”,然后在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到底什么叫做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三种?……”引导学生修改日记,同时复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

最后,让学生回答了日记末尾的三个问题:“平方米是最大的面积单位吗?有没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测量我们市、我们省甚至我们国家还用平方米吗?”从而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单位。”

(二)、浏览自学,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自学新知,并总结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自学“公顷”这部分内容,这张网页上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叙述的内容推出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填写在方框里,同时设有“智慧老人”进行帮助。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自学成果,并结合一百米赛跑想象1公顷的大小,接着通过联系身边的例子,确实理解1公顷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

2、“世界之最”这个环节,既是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又让学生增长了课外知识,了解了两个世界之最,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接着,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障碍:出示了一个以平方米为单位的很大的数,让学生迅速地读出。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时,教师引导:原来它表示的是我国领土的面积,即使把它化成公顷仍不好读写,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在学生浏览自学“平方千米”时,教师在网页上设计了自学推导出“平方千米与公顷的进率”这样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写出推导过程,这一设计提前渗透了“证明推理”的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的进率,他们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4、巩固练习“做一做”采用动态HTML的做法,单击选择答案:单击正确的答案会突出显示,单击错误的,答案将消失。这样,使练习题具有趣味性,学生练得开心、玩得高兴,既巩固了新知、训练了思维,又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练兵闯关,综合练习

“练兵场”里有三项任务,分别通过敌人三个难易不同的岗哨,可由易到难进入,可自由选择,也可直接向最难的岗哨3挑战。

其实,练兵场就是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的地方,通过让学生“练兵、闯岗哨”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乐意接受任务、接受挑战,积极地投身到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去。同时,三种难易不同、层层深入题目的设计,也为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即:分层练习)创造了条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产生成就感。

(四)、资源丰富,拓展深化

资源库里有着丰富的知识信息,供学生浏览拓展视野。如:“你知道吗”介绍了古代的土地面积单位,“大开眼界”介绍了许多外国的土地面积单位。还有许多的相关网站,例如:国家测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网等网站,让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例如:测绘知识、土地测量、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土地资源等,受到“环境保护、防沙造林、善待地球、善待自己”的思想教育,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单靠死板的课本,这点是很难做到的。

(五)、互相沟通,架起心桥

“沟通桥”这个板块,我是运用了“讨论组”制作的网页,让学生通过网络就“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公开交流与讨论,也可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和最真的感受,每个同学都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发言,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每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们交流了知识、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有助于今后的教学。

(六)、实践园地,布置作业

这其实是向学生布置作业的环节。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以测量报告的形式整理上交,这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懂得: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

四、总结

这节课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精致的网页与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直到下课仍兴犹未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各个环节衔接较为自然,学生收获很多,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但是,由于服务器和下面机器运转速度慢,部分学生的机器未能正常工作,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另外,如能在“公顷”这部分内容中添加一个对比“公顷与平方米进率”的FLASH动画,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意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六、教学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㈠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上课我激趣问道:“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你能用掌声表示吗?”学生兴趣盎然的拍手两次。我继续问道:“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几个呢?”学生均能用响亮的掌声回答。接着,我故作为难状地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这时学生不能用完整的掌声回答,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不由自主地说“半个”,我不失时机的说“对,是半个“,半个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体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纸片,折出它们的一半,并说说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接着,请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有的学生说:“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有的说:“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还有的说:“我把长方形这样对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折法和语言表述,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我揭示课前的疑问: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接下来指导分数的写法、读法,并让同桌相互交流,写一写,读一读,引导学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

这一环节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2、认识1/4。

在学生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张纸的1/2,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会说:我能折出这张纸的1/3;还有的说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机总结:像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学习,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看哪组折法多?我也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又通过展示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已不再是难事。我出示情境图:快看,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它们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才行。”它们俩谁吃得多?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小猴吃得多,因为小猴平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猪平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个孩子:“你真了不起!”接着,我又把问题推向更深层:“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看谁能从这些圆中发现规律?”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这一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火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㈢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五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

1、看图写分数

2、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图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我设计这三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习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折一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是一道趣味性、开放性的练习。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习避免了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㈣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的自己学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扬或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我知道了分数也是一个数;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还有的会说我这节课学的很开心等等。

这样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说课稿 篇6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

首先介绍一下说课程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又与能量密切相连。学习好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为深入学习密度奠定坚实基础。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质量概念和单位,并联系生活测量物体的质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材把“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安排在质量的概念后,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而且探究过程也不充分。我把它调整到初步学会使用天平后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探究,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巩固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所教初二、一班的学生已经历了一年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具备小组合作的习惯,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对物体与物质的概念常常混淆,单位换算的习惯还未养成,实验探究能力较差,划片招生后的学生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小组自主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质量概念和质量单位、会初步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第二课时安排在实验室分组实验“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既可巩固天平的使用,又可为密度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课前通过生活调查和自主学习,初步知道质量概念和单位,课中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质量的单位换算和估测物体的质量。天平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先学后做,边思考边操作,从中摸索到天平使用的规律性的东西,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放大展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验探究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感受克服困难后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2、通过阅读天平使用说明书,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在天平的操作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天平的使用规则。

难点: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和学法总是有机联系的,教师的教法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法起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教法主要有:提问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演示法、反馈练习法。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观察比较法、发现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首先我利用媒体演示法播放“神舟九号”成功发射的视频。

接着出示“神舟九号”的一些数据,并提出下列问题,神舟飞船的什么是8082 kg?引入课题质量(教师板书)。这样设计目的是:①把航天科技的最新信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接着针对学生的实情我设计了两道巩固练习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①是利用反馈练习法反馈学生掌握程度 ②是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估计物体质量问题的意识。 (到这里完成知识目标1)

(三)自主合作,天平使用

接着引导性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工具测量质量?这样设问目的是:①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②自然过渡,引出天平。

接着让学生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学生自学天平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对照实物熟悉天平的结构;小组内一个同学指托盘天平的结构,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看谁说的准确,相互鼓励;在小组内讨论天平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小组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

这样设计目的是,渗透自主学习理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生生互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天平结构的认识,初步知道天平使用方法。

第二步:交流展示 暴露问题。采用举手抢答的方式抽几个组的代表发言,对讲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选出一个优秀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天平的使用,其他同学指出操作的不对之处。利用实物展示台把学生的操作过程放大投放在大屏幕上。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提倡多暴露、多展示、多反馈,学生在相互纠错的过程加深天平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刻。通过交流展示后,学生初步总结出天平使用的方法。

第三步:小组内编顺口溜比赛,记忆天平的使用,看哪个组编得既全面又顺口。对勇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

设计意图: 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在编顺口溜比赛的活动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理解了天平的使用。当学生有接近20分钟的有意注意时,学生可能有点疲倦,这时恰当地让学生转为无意注意,使学生适当的放松,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步:亲身体验,操作实践。测出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看哪个小组既快又规范地测出质量。评出几个优秀小组加分鼓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动手,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埋下伏笔。 (到此完成知识目标2和3)

(四)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改变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物态,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探究思路进行探究。学生设计“冰化成水后质量是否会改变”的实验方案可能不周全,这时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优化实验方案。

这样设计目的是: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设计实验方案。 把探究问题分解为3个小问题分工完成,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到此完成过程目标4 )

(五)课堂测评,反馈练习

接着我设计了下列4个练习。这样设计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

接着我设计了我反思环节,反思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不是简单复述一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七)作业布置: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的展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多多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二年级上册《我是家中小主人》中的《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几点正 是责任感。”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孩子在学校中有责任心,可以让孩子在工作环境中有责任心,可以让孩子在今后组 建家庭中有责任心。我们班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甚至认为是应该的。我在我班中作过调查:65%的家长包揽了许多本应该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情,59%的学生不愿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有73%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家庭责任感。这鲜活的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供正确的指引。

二、说教学目标

课 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 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 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学必须回到儿童生活,实践并提升生活这一理念。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通过一节课就能鲜明地认识到家庭责 任人的含义,从此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这是较难的。因此,我去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不同的角色和各自承担的责任。

2、学会理解、体谅和关心父母,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

三、说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对于父母为他们做事认为是理所当然,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为此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白,小学生在家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二年级的孩子对于家庭责任感这一含义还是十分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明白作为价的一份子有义务,有权利去承担家庭的责任,我确立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庭责任?为什么要有家庭责任感。”为教学难点,

基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为了突破以上的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并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据。因此,我采用体验感悟教学策略。

四、说教学过程

课 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义演、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 得到的体验和道德认知。”惟有通过对生活实践所谓体验和感悟来实现构建,才是道德教育更为有效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我预设了4个教学环节1、故事导入,引发思考。2、联系生活,体验情感。3、说心里话,触动心灵。4、付诸行动,深化体验。

一)、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发思考”,我以《小约翰的账单》这个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展开营造氛围,激起孩子们的兴趣。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当我讲到:小约翰打开纸条,发现这是妈妈给他的账单,上面写着:怀胎10月免费,喂奶水免费,出水痘时照顾他免费,教育她免费,买衬衫、鞋子和玩具免费,一日三餐免费,漂亮的房子免费,约翰一共付给妈妈:0美元。孩子们都沉默不语,有的还低下了头。我相信这个故事让他们的内心震撼了,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

二)、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我立刻抓住这一契机,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情感。我让学生把课前调查的“父母一天工作生活调查”进行汇报。让他们通过汇报交流清楚的了解父母的辛苦。陶行知先 生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深刻。正由于让他们调查父母一天的辛 劳这一活动作铺垫,在“我当家”这个角色体验中,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去体验摘葱、洗鞋子、入棉被、叠衣服等家务劳动。通过尝试探索,角色游戏等感性 方式,让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事情,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使学生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孩子们体会到做父母是多么不容易。我让 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孩子是历历在目,声声是情。然后,在《天亮了》的歌声中,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父母的形象,并作了如下深情的旁白:

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吗?

妈妈的眼角又多了几丝皱纹,马氏为你的学习担心而增添的吧?

你们看见了吗?

爸爸的双鬓又多了几丝白发,那是为这个家长期操劳而增添的吧?

你们看见了吗?妈妈的手好像又粗糙了一些,那是为让我们的家更舒适而留下的吧?

你们看见了吗?

爸爸的腰好像又晚了一点,那是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些而累的吧?

孩子,你们懂得爸爸妈妈的心吗?你们理解爸爸妈妈的辛劳吗?

三)、说心里话,触动心灵

在这扣击心灵的话语中,我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动 ,这就水到渠成的进入第三个环节——说心里话,触动心灵

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说说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应该承担起那些责任吧?从而引出课题——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板书,生1:自己的事自己做。生2: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不用父母操心。生3:要为家里分忧。课堂正朝着我预设中发展,但是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而是不断生成的,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低着头说:“老师,我觉得我妈妈一点也不负责?”我当时愣了一下,轻轻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孩子能告诉老 师为什么吗?”学生回答说:“我妈总是骂我,考试考得不好骂得更厉害,可妈妈自己老是出去搓麻将,根本不管我的作业。”学生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怎样处理 这一难题呢?见很多同学举手,我灵机一动,我说:“让大家群策群力,为这位同学出主意,好不好?”有的说:“我想你可以和妈妈坐下来谈心。”有的说:“你 首先要好好学习,让马妈妈相信你一直在努力。”有的说:“要不我们去你家一起劝劝你妈妈。”那位学生满意地点点头,同学们帮我化险为夷。

四)、付诸行动,深化体验

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承担家庭责任的义务才正式开始。我与学生商定:我们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活动”好吗?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至少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

每人发放活动记录表,以“一星”到“五星”不同等级标准来评价达成的请况,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

五、课后反思:

课 后,我再次回想着出乎我意外的“事件”,我这样处理行得通吗?如果我当时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这又会怎样呢?这让我十分后怕。同时 也让我好好的审视自我的课堂教学。深刻的体验到教材的呈现于教案的设计都是静态结果,而课堂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偶然、随机的因素,难 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预设和教师的预设去进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教人华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

这 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师应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在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 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 彩纷呈。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相关知识,并且在第一课时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小学阶段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我把本课时定位为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课时的内容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推拉门和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其特征。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动手围一围、画一画、剪一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是本课教学的主旨。富有活动性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为什么推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的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索,进而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怎样让平行四边形变稳定呢?”让学生想办法试一试,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三、说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先出示《我们的校园》主题图:你能从这里找出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后,第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推拉门可以伸缩”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和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且在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有趣。第二环节,我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这样就能很直观很清楚的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紧接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验证特征,加深理解。最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动手活动: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通过动手、动脑、互相交流,不但可以进一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而且能帮助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2)巩固练习: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

课本40页第4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提高练习:改一改

课本39页第3题:要求在判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把它们分别改成平行四边形。

(4)趣味练习: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喜欢的图形。这既可以帮助把握已学图形的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总结评价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I didn’t play football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 学生对于一般过去时中be动词的变化已经有所了解。本课围绕一般现在式和一般过去式在生活中的使用,重点介绍了I usually do sth和I didn’t do sth以及第三人称在这两个句型中的应用,还有进一步练习规则动词过去式加字母ed的读音。

二、说教法、学法

1,隐性语法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而这节课中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语法知识比较多。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可是语法中过于枯燥的讲解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形式,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如何才能避免过于严肃机械的操练,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

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真实的情景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和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本课中我首先用时态的歌曲让孩子们的身心回到课堂,然后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猜短语的游戏复习旧知并练习动词短语。从学生熟悉的一般现在时的问话入手,过渡到一般过去时。导入今天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然后通过介绍Daming的上个周末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一般过去时。整节课贯穿上周每个人做过的事为主线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充满兴趣,能比较真实的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来交流。学生从语境中感知语言规律,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本课还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引导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参与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通过sing a song,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使课堂增添了情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淡化了学习难度。Play a game猜短语的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巩固了今天所学的语言项目。 A bout you Sundays,调查了解其他人上星期天做过的事情,学生对他人的情况充满好奇,这个活动紧扣本课主题内容,,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促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听力训练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英语素质教学的目标,而语言技能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其中听力的独特功能对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听是学生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听得正确,才能读得准确、说得流利。学生具有良好的听力理解力,才能更快、更多的获得更准确的资讯。提高学生的听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良好习惯,例如,当一位同学谈论完上个星期天做的事情后,立即问其他同学What did …do?来检查他是否掌握语言,也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在课的结束,我安排了听一段课文回答问题,一方面是可以了解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等会儿听完后看图用自己语言描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作准备。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有三名老师参与竞赛,一共三节课,为期一天,涵盖了二、三、四个年级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优点

1、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能够运用《英语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教学思想日渐统一,新理念意识不断提高,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得语言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能从关注教开始转向关注学,从关注自己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实现了师生之间更加亲切的交流和真实有效的互动,练习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多变,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盛山芸、俞秀贤教师的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的语言,自始至终给人营造一种鲜活、祥和、灵动的课堂氛围。

2、总体来说,我校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其中蔡延雄老师流利的英语口语,独具匠心的环节设置,别有用心的把对话改编为图与文字的结合再配以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使对话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很快就能背出对话。这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老师能紧密联系教体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并实施于教学中。盛老师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单词是小组合作的体现又是引导自学的典范,蔡老师的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也进行的有条不紊。

4.教学环节的设置基本符合规范的词汇、会话教学模式。尤其是蔡老师的对听能力的培养拓展延伸环节把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

5、多数教师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唱歌曲、把对话变成吟唱形式、做游戏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积极促进学生进行参与。其中俞老师的课堂颜色实验,盛老师的大大声、小小声找单词,蔡老师的猜词游戏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注意语境的创设,教师都使用了课件,充分利用了电脑网络的方便,挑选了精美的图片,并制作了动画,非常感人,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制作非常有利于教材的处理;尤其是盛老师把CD-Rom的动画作为课件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效果。

7.教师对于词汇教学有了深层的研究。盛老师教授新单词时间涉及到了构词法并落实到了写的环节,使基础知识的落实有了保障。

8.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潜力。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反映了儿童本身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自信、潜力和创造力。

探讨的地方:

1.教学设计:根据各环节的目标设置不同的游戏,从而也体现其层次性、梯度性。但很多情况上许多老师的设计是同一目的,例如,对旧单词的巩固,设置不同游戏,但并没有对单词的运用等作延伸拓展,仅仅是在同一层面上的识记。

2.表面铺张的形式,内容却不多。表面形式轰轰烈烈,其实所包含的内容少。这对于平时的教学而言并不适用。反映出教师在理论认识上还是有差距的。根据现代专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好的课、好的教学设计在于环节上的精,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

3.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够。扎实备课、研读教材并不是一句话而已,需要我们教师身体力行。

4.评价的激励作用。我认为,评价并不一定要体现在物质上,还有语言上,利用丰富真实的情态,用多样的语言,一样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5.关注学生方面。只有认真倾听学生才能真正构成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仅仅是言语交流,还包括情感交流,也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今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适当运用母语。

2、只有对学生有课堂输入,才有可能学生的输出,永远不要考虑没有事先的输入,学生会有精彩的输出,除非学生眼睛有相当高的水平,不需要学习教材上的东西。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

4、教师要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5、教师在授课时交流要全方位,要面向全体学生。

6、教学评价方面:在这次教学评优课中,教师们都非常注意教学评价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评价的实际目的和实际效果,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

7、教师的课堂设计要体现低起点、高落点、快节奏、大密度、多变化的特点。

【【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3.【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5.【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6.【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8.【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8篇


缓存时间: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