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里的那些年

散文:记忆里的那些年

在豫东平原大地上,有座不起眼的小城,东临安徽亳州市,北临商丘,其宽大胸怀默默孕育着质朴的百万父老,这就是道教祖庭、老子故里—鹿邑县。

我是70年代末出生,三十年来,亲眼目睹家乡的变迁,内心感慨万千。从我记事已来,从最初的311国道认识开始,当时父亲分配到一所乡中学教书,母亲在村小学教学,离外婆家不远,那时我跟母亲住在乡下外婆家,能跟随父亲到学校食堂顿顿吃上好面馍馍,真是在好不过了,还有就是学校宿舍有电灯,我喜欢对着灯看但很扎眼睛。

当时我们住在外婆家时没有通电,只能点着灯光如豆的煤油灯。每个周末父亲都会骑自行车回来,第二天下午便匆匆去学校,我便一次次央求父亲带我去学校,来回走的便是311国道,那时的国道并不宽阔,车马人稀,偶有车辆驶过,在空气中弥漫的汽油味道特别好闻,我就坐在父亲自行车前梁上,一路上听父亲讲故事或让我数路边一棵棵高高大大的树。

一九八三年父亲调动工作来到县城,我们一家人也跟随父亲进了城,把户口转成了“农转非”,第一次进县城,什么都是新鲜的,在学校也算有了一个“家”,记得那天中午,母亲置办好饭菜,请来电工为我们的“家”接通电表,接上电灯、日光灯,父亲专门又去买了吊扇,当电灯发出光芒,电扇呼呼开转时,可把我给美坏了,因为这是一个美好的盛夏,不用在钻进闷热的蚊帐了,也不用拿着扇子扇风了,有电的感觉真好,小城有一个家的感觉真好!

傍晚看着街道两旁稀稀散落的电灯,在夜空中格外闪烁,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傻乎乎的,但足已让我大开了眼界。那时候生活中的老师们并不富裕,家里有电视的很少,记得学校教办室有一部14寸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几个频道,一到夏天晚上便搬了出来,小小的'荧屏前挤满了脸,但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笑。当时电影院天天开放,我个人认为,能嗑瓜子看着电影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九八六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父亲跑到邻县商丘买了台17英寸“熊猫”黑白电视机,收到频道也增多了,记的最爱看的就是“西游记”了,那时候电压不稳定,还时常停电,看到精彩时停电是多让人烦恼的事啊!当时还有流传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真的让人憧憬美好未来,心想在生活中真的离不开电了,印象中当时的街道很窄,两边接的电线十分像蜘蛛网,南扯到北,北又扯到南,纵横交错着。

过了90年后,生活环境变的越来越美好,路修建了,街道变宽了,楼房盖的也越来越高了,有了小区,超市、建造了公园,开发了商城,慢慢的县城在发展,街边路灯晚上也亮起来,家家也基本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我家早已换了彩电,也增添了几件家用电器。这些已是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感觉生活一点点在变的美好起来。

进入电力系统是在1999年,是我退伍回来后的第三年,被分配到县局乡镇的一个供电所,那时候还称之为“电管站”,正巧又赶上农村电网改造,于是勘察、定位、汇图、架设、装表、接电,每天都没空休息,在部队我是通讯兵和通讯电杆结下了缘,没有想到回到地方仍然和电杆那么亲近,唯一不同部队是黑柏油浸的木杆,现在是水泥杆和铁塔线杆。我每到一处还不由自主的想瞅瞅电力线路和电线杆,太有感情了,我想这辈子我不会离开电力系统了。

现在小城建设的十分漂亮,县委、县政府相继开发了老君台、太清宫,迎宾道、老君广场等,四通八达的高速路,涡河上小船荡漾,两岸风抚垂柳,绿草如甸;到了夜晚灯火辉煌,霓虹灯闪烁,清新秀丽的新鹿邑,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走出家门,处处飘荡着欢歌笑语,散发着自豪的微笑,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崭新、热情豪放的小城。

【散文:记忆里的那些年】相关文章:

1.故乡的那些年散文

2.回不去的那些年散文

3.记忆里的春天散文

4.记忆里的鱼台散文

5.定格在我记忆里的散文

6.在记忆里浅游散文

7.记忆里的冬天的情感散文

8.记忆里的老街散文


缓存时间: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