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

2、理解故事内容,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并学习词语:漂流、搁浅、甜美。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幼儿在常识活动中已熟悉青蛙、螃蟹、乌龟、小鸟的生活环境。

(2)已认识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了拟人和比喻的概念。

2、物质准备

(1)优美音乐背景的录音带,录音机,教育挂图《漂流屋》。

(2)请每一位幼儿自带一份小礼物。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漂流屋图片,引导幼儿进行初步想象

师:你们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呢?这间屋子是谁的家呀?里面住着谁呀!他们在做些什么事呢?

过渡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故事,也是和图片上的这间小屋有关系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在听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听一听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发生一件什么事情?

(二)教师配乐完整朗诵,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听完故事感觉怎么样呢?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或哪些情节?为什么?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很美?

过渡语:故事这么美,这么好听,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吧!

(三)结合教育挂图,理解故事的内容

(1)出示教育挂图一

提问:

①青蛙刚开始的时候,是住在哪里的呢?

②青蛙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间漂亮的漂流屋像什么呢?

③青蛙不知道这间漂流屋是谁的,青蛙都问了哪些动物呢?

④青蛙为什么不好意思独占这间漂亮的屋子呢?邀请了谁来住呢?青蛙邀请了这么多的动物住进了漂流屋,青蛙现在的心情感觉怎样?

过渡语:小动物们在这间漂亮的漂流屋睡着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听第二段故事吧?

(2)出示教育挂图二

提问:漂流屋飘到了哪里呀?这时出现了谁呀?哥哥和妹妹分别说了什么呀!他们看到了什么?最后又把屋子放在哪里了呢?

过渡语:小兄妹俩把漂流屋重新放回了河里,接下来故事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再来听听最后一段故事吧!

(3)出示教育挂图三

提问:漂流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青蛙和螃蟹在说些什么呢?小动物会觉得这间漂流屋是谁送给他们的呢?他们会知道吗?

(四)交流讨论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提问:(1)你听完故事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它?听完了故事让你联想到了什么?(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什么好东西应该与小伙伴们分享,就像故事中的青蛙那样,有了一间漂亮的小屋自己没独占着,而是邀请了其他的动物们一起来住,青蛙邀请了动物们一起来住,动物们感觉很开心,青蛙自己也感觉很开心。所以,小朋友们应该像故事中的青蛙学习,有好的东西或事情愿意与同伴分享。

(五)分享小礼物,激发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情感

师:今天,老师都请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现在请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六)活动延伸

1、语言区:教育挂图投放语言区。

2、美工区:引导幼儿自己心目中的漂流屋。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知识、生活经验逐渐积累,他们对具体形象性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兴趣。因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使他们容易与作品达到相通,又因为儿童(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也少,当他们面对具象性作品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容易与作品达到交流和沟通。

我为儿童选择了欣赏《奔马》。一方面,幼儿可通过观察马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因此,在整个主题活动设计中,我努力做到,扩充幼儿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加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培养幼儿对艺术欣赏的敏感度。

二、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幼儿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三、重难点

依据教材和活动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对没得整体感受。难点定位于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奔跑的马。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视频《群马奔腾》;

3、图片《奔马》、《群马》;

4、油画棒、水彩笔、纸等。

五、教法、学法

依据幼儿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我准备采用直观演示法、活动实践法、谈话法组织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从而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可采取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进行学习,鼓励幼儿多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

六、活动过程:

准备部分:认识马,丰富知识。

1、视频《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进行部分:欣赏《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3、讲述有关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学马儿在草原上欢快、自由的奔跑呢?

5、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群马》《奔马》。

提问:

①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幼儿自由作画

(4)作品展览

儿童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幼儿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

结束部分: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放置到橱窗向全园幼儿展示,普及有关马的知识,学会对美的欣赏。

2、鼓励幼儿尝试多种画马的方法,进行创作,将绘画作品向全园幼儿展示。

七、小结

这是一个整合性的美术欣赏活动,围绕着欣赏《奔马》进行,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教法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在准备部分,我采用视频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出悬念问题,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方法,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在进行部分,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创设多通道感受、体验作品的条件,使之与作品进行交流,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审美感受,运用展览形式,幼儿将学到的淡、浓、焦墨的画法,运用到作画中去,不仅提高幼儿创作兴趣,也鼓励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结束部分我组织全园参观展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的理解。

通过我和幼儿的紧密配合,我相信这一节课一定能实现我所确定的活动目标,并突破活动重难点。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

2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们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们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鉴于以上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会课文中8个四会字和5个二会字,重点理解锻铸虐杀摧毁等10个词语。

二、教学目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以青藏铁路通车的鲜活事例和青海高原地貌的图片、录像导入,让学生直观感知青海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特点。二是通过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节检查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怎样的柳树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读书,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精读课文扫除障碍。[小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特点,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此预设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投影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没有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

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三层是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学习活动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学习活动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在与名贯古今的家乡灞河柳树的比较中,还能看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吗?边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找到关键词句来体会灞河柳树的特点,并适时用图片来展示两种柳树的形象和生长环境的不同。

2、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学习活动四: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1、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五篇

2.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3.说课稿集合五篇

4.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6.实用的说课稿五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七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9.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缓存时间: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