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合集七篇

【实用】说课稿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一)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等待散场》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微型小说两篇中的其中一则。单元导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故要求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主题,明确其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并尝试创作微型小说。在小说的教与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有关小说的知识体系,掌握鉴赏小说的技巧,还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注人生。

(二) 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学习了《祝福》和《项链》这两篇短篇小说,已掌握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并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要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在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写作技巧,多元化主题解读等方面,相信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基于以上认识,教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微型小说结构的精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探讨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养成自觉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纯真人性的赞美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归纳小说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典型环境的作用;探究品味小说丰富的生活底蕴。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体悟感受,并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以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带着问题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有利于推进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引导学生领悟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据此,教者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的方法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感性体验。

3、读写结合法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通过读写结合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和写作的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印制阅读材料《“书法家”》《永远的蝴蝶》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必修一中,我们就曾学过不少的爱情诗,特别深刻地体会到古人那份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孔雀东南飞》中“蒲苇韧如丝,盘石无转移”,《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而在浮躁的今天,爱情已经成了“快餐”,“闪婚”“闪离”司空见惯,难道现代爱情已经禁受不住考验了吗,刘心武先生的《等待散场》抑或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

(三)、具体分析,突破重点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特点(学生归纳,教师明确)

明确:开端 “我”迟到巧遇青年 发展 愿让票却遭到拒绝

高潮 遇女郎见两情相依 结局 沉浸在永恒的旋律

情节特点:情节曲折,三个误会,两个巧合。

2、 细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学生自主交流,归纳人物形象)

(1)从小伙子的角度来看

提问:他为什么不去看,而是让女朋友去看?当“我”无偿把票让给他时,他还是不愿进去,而是毅然拒绝?

明确:他们只有一张票;小伙子其实很想看,所以他看到一个人过来,就急不可耐地问“我”有没有票,可见其矛盾的心理;但他很爱他的女朋友,为了女朋友,为了爱情,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爱好,在雨中等待散场,表现了小伙子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我”无偿将票让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可见小伙子还是很想看《天鹅湖》的,但是票的座位或许与女郎的不在一块,更加上小伙子在外面等她,他怕散场后女郎找不到他,可见他是一个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对爱情充满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的人(板书)。

(2)从妙龄女郎的角度来看

提问:妙龄女郎为什么不坐在座位上舒服地欣赏芭蕾舞剧,而要站在门廊里等待散场?女郎 “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为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1)她牵挂在外面等她的小伙子,为了不辜负小伙子的一片心意,她只好一直呆在剧院里,因此,她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芭蕾舞剧,根本无心认真观看表演,心中一直等待散场,可见她是一个温婉可人、善解人意姑娘(板书),表现了他们爱情的纯真。

2)“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让读者去揣摩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可能女郎从这次等待中看到了小伙子的内心和人格,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温馨提示: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依据文本对进行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切不可凭空捏造。

3、 再读文章,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

(1)、小说将故事安排在雨天进行,这有何作用?

点拨:①找出描写雨的句子——小雨 细雨如酥 霏霏细雨 雨丝 ②为何不设置成“倾盆大雨”呢?

明确:渲染温馨浪漫、朦胧缠绵的活动氛围;烘托人物的深情厚谊,凸现人物爱意之深。

(2)、文章选择《天鹅湖》作为背景有何作用和寓意呢?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点拨:①作者为何不以我们熟悉的《梁祝》作为背景呢?②简述《天鹅湖》与《梁祝》的故事。

(点拨意图:学生通过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选择《天鹅湖》作为背景的原因。)

明确:一方面,《天鹅湖》是故事的起因,它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纯洁爱情,每一场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是经典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的舞剧音乐;另一方面,《天鹅湖》的故事情节也暗喻了小伙子与妙龄女郎的爱情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一是《天鹅湖》表现的无私、伟大、纯洁的爱情,是作者真实听到的。二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永恒感人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小结:鉴赏小说,必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并理清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如环境描写,既可推动故事的情节,又可烘托人物形象。

4、学生自由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作答。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给予学生自由发问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文本探究与交流

1、 关于“我”

(1)、“我”是谁,担任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是小说的叙述者,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人物;是旁观者的角色;起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

(2)、“我”是一个狂热的芭蕾舞迷,为什么“我”要将票让给小伙子呢?

明确:“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可能“我”从他行为中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想起自己的甜蜜而纯真的爱情,因此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我”要将票让给他;同时也衬托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

2、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并非是唯一的,那么在《等待散场》中除了爱情主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品味到哪些生活底蕴(生活的内容、内情)?(分小组讨论,允许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明确:①小说借平凡的人与事,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赞美、追求与向往。

②赞美了“我”的善解人意、成人之美、具有人情味,赞美人性中的善。

③告诉人们生活中有曲折的、缺憾的、不完满的、苦涩与甜蜜相伴的。

……

设计意图:对小说主题多元化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积极的鉴赏态度,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推荐书目:《“书法家”》《永远的蝴蝶》《那团云雾》《最后一片树叶》《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以读带写)

(六)、结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天鹅湖》中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终于冲破恶魔的阻挠而圆满,所有的爱情童话都有一个美妙的结局,我们幻想中的爱情毕竟是美丽动人的,可是现实世界中的爱情能象童话世界里的爱情一样美丽圆满吗?我们在座的同学,风华正茂,正处于青春的骚动和幻想中,也许每个人心底都埋藏了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美丽的带着玫瑰色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甚远,我想成功的爱情还必须要有事业做保障,对于大家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让爱的力量促使我们不断达到事业的高峰。

(七)、作业:创作一篇微型小说,题目是《散场以后》(以写促读)

(八)、板书设计:

小说故事情节:开端 “我”迟到巧遇青年 发展 愿让票却遭到拒绝

高潮 遇女郎见两情相依 结局 沉浸在永恒的旋律

小伙子: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 姑娘: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牵挂男友

情节曲折,三个误会,两个巧合。

(九)、教学反思:小说是一种内容丰富的体裁,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掌握好各个知识点;更要灵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培养好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学生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割补、折叠来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以解决生活中高庙公园一长方形地为出发点,园林师傅想分成相同的两半,如何去分提出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有学生熟悉的知识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解决红领巾面积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渗透对估算的学习)

2、出在同一三角形中底对应的高的练习来解决问题。

3、以生活为例交通警示牌进行安全教育,计算面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本课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第三框。

本课的地位、特点和作用:本课作为结束框题,在前面学会休闲和培养情趣两框题的基础上,具体回归当前的学生,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通过学习给学生以感悟和思考,从而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增强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有礼为荣、无礼可耻的道德观念,力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让学生了解有教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认识到教养必须通过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主动检查自己在社会生活学习中的不足,并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

本课的重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本课的教学主要结合PPT课件,采取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创设情境,学会反思,依托教材,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体会教养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教学的过程设计:

首先由一段视频导入新课,从视频中的行为让学生探讨他们的行为体现的是什么?教师点出教养一词。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认为什么是教养,教师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跟自己答案的对比,能够对教养的概念印象更深。

进一步挖掘视频,缺乏一定的教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展示洛克的名言让学生朗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从而得出教养的作用。

联系生活,对照自己,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析,由四组学生课前进行一定的准备,然后课堂上进行情景演出,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教师对表演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

趁热打铁,教师设问:你认为有教养的人应该是如何来表现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总结,补充,归纳,幻灯片展示。具体补充到现代人有教养的特征,可以采取游戏接龙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言。

教师必须提醒学生:在学习了有教养的表现以后,能够做到自我反省,不断落实具体的行动,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习和锻炼才能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真正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接着让学生来说说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以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教师总结本课知识框架。

最后以“教师寄语”来结束新课!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4课《画扇面》。我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与解读,拟定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画扇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六年级下册第4课的内容。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以学生熟知的扇子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扇面工艺美术精华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欣赏,制作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扇面文化知识,掌握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以前面两个学段中学习的水墨绘画方法为基础所进行的综合运用。学习具有中国传统扇面艺术形式作品——扇面画创作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对以前学段中水墨画知识分类学习的延续性总结。

2.学情分析:

水墨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在以前几个学段中对以下几个课题《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画山水画》《画水墨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国画方面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笔墨技巧和构图布局的方法,并能够创作一些简单的中国画作品。设计这一课题就是让学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段中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扇面画工艺设计教学活动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创作完整的国画作品。感悟国画的魅力和扇面艺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价值。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相关知识、技法与特点。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按照绘画——诗文——书法——铃印的顺序完成扇面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绘画与诗文、书法、印章和谐统一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对扇面画的表现形式,绘画题材、作用的了解。

2、掌握完成扇面画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文、书法、绘画、印章有机地组合在扇面这一载体上。

根据教学需要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扇面画的扇子和独幅的扇面画作品(圆形,芭蕉形、折叠形)及图片资料,教师自制的扇面作品。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和材料。学生搜集的各种扇子,中国画绘画工具和材料。

三、说教学流程

为能够使学生在视、听、说、做、思等学习行为的环节中能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既:激趣导入,启发思考——欣赏作品,理解知识——学习技能,创作体验——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一)激趣导入,启发思考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本课开始的导入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景。老师手持一把折扇,潇洒甩开扇子。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吟诵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老师用颇具情趣的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跟着老师朗诵古诗。让一位学生到前台体验一下持扇吟诗的感受。这时提出问题:思考手中没有扇子吟诗和持有扇子吟诗会有什么不同?说说扇子此时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比思考总结出扇子不仅仅是纳凉工具,而且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艺术作品。老师展示手中的扇子,让学生观察这把扇子与普通的扇子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欣赏扇子上的绘画作品,导入本课课题。

(二)欣赏作品,理解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扇面作品,了解有关扇面文化发展的知识,扇面的各种形式和体会扇面的实用价值与工艺装饰的艺术价值。

先让学生思考:在哪些情景中见过执扇人物形象,分析扇子在不同形象人物手中起的作用?见过哪些用扇子形状做的装饰物品?电影电视,古代绘画,舞蹈表演,休闲娱乐,居室装饰,挂饰图案……课件展示不同情景中持扇人物的形象和扇面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现象。通过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扇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和对烘托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作用。总结:基本功能—纳凉,附加功能—装饰。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形式的扇子?介绍扇子的分类(从样式和材质方面的不同分类)和扇面画形式的分类(团扇和折扇)。

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往往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又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课件展示:《洛神赋》顾恺之 (东晋)、《簪花仕女图》周昉(唐)、《瑶宫秋扇图》任熊(清)三幅图讲述我国扇文化的渊源。讲述《题扇桥》的故事。提问:为什么开始扇子卖不出去,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却能高价买出?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书法字迹或画面,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此设计是为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扇面画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学习技能,创作体验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分析作品的构图布局的方式。分析课本上的作品《樱桃与小鸡》(唐云),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所见,充满生活情趣。运用墨色和红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构图与题款根据扇面的形状进行取势安排成弧线形。画面布局两端紧密,中间疏松。有疏有密,变化而统一,活泼而均衡。经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掌握了扇面构图布局的知识。展示几个扇面作品让学生自由分析,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我通过演示扇面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易于掌握基本的创作步骤和方法。1.折纸剪裁。做出扇面的形状。2.构图布局。对画面结构作精心安排。3.落墨绘制。画出画面中的形象。4.题款盖章。根据扇面的形式选择题款方式:(依斜线写或依曲线写),加盖名章,完成作品。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感。

学生创作实践时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尝试用国画中的山水或花鸟形式画扇面画。 着重指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欣赏作品在已有所悟的基础上,自己动手作画做到学有所得。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一次扇面艺术作品展示和捐赠会,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和用艺术作品美化生活和帮助别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张贴到展板上,作介绍和推介。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选出自己喜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课件展示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和那里的孩子,建议大家捐赠自己的作品装饰美化他们的大家庭的环境。对捐赠的同学颁发捐赠纪念证书。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去帮助别人。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课题,主要知识点,示范作品。要求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画扇面

基本功能——扇风纳凉

附加功能——工艺装饰

制作步骤: 1.折纸剪裁。

2.构图布局。

3.落墨绘制。

4.题款盖章。

扇子分类:材质: 纸扇 羽毛扇

木扇 芭蕉扇等

形式: 折扇 团扇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注重兴趣培养。不仅关注课程的人文性,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扇面文化知识。而且关注学生表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通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扇面的知识和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发挥了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了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教师的示范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绘画的表现技巧。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作品。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达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和谐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 “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综合活动《落叶》,它是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秋风乍起,幼儿园里树叶飞舞,黄花满地。孩子们欣喜的捡起一片有一片的树叶,并带回了班里。“拣回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想怎么办?”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儿童的讨论。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2、目标定位:

(1)、引导儿童讨论落叶的用途,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儿童保护环境的意识及良好习惯。

3、活动重点、难点:

本活动注意儿童语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讨论落叶的用途和用树叶进行的各种制作。

4、活动准备

课前带儿童拣落叶,各种树叶的图片,纸、剪刀、广告色、油画棒等。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幼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核心问题,幼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时时有教育。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教法有:

(1)观察讨论法:把活动前儿童拣回来的树叶展示给儿童欣赏,让儿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分辨,讲述一下这是什么树叶?有什么用途?

(2)引导法:在儿童制作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指导,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创造性。

三、说学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制作活动,我采用以下方法:

(1)讨论法:组织儿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哪些方法把树叶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2)难易结合法:让孩子制作的第一幅作品是拓印树叶,拓印树叶可以在瞬间完成,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轻松的做到,成功感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为下一步制作难度较大的其他作品打下了基础。

(3)分组操作法:在制作过程中,让孩子们按意愿分组活动,这

样老师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孩子的长处,认识到孩子尚需努力的地方,从而明确下一步的教育目标。

四、说活动程序:

(1)出示落叶,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在活动开始时,出示儿童捡来的落叶,因为是自己动手捡来的,孩子的兴趣会很高。在本环节中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既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儿童的思维。

(2)示范讲解:拓印树叶画是在这次活动中老师想教给孩子的一个技能,这一环节,我采用最直观的方法,为儿童示范讲解拓印树叶画的作法,激发了儿童的尝试欲望。

(3)分组制作,共同探索

拓印完后,鼓励儿童再次讨论,引导他们想出不同的方法用落叶来制作美丽的画,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尽量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材料,使儿童能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用落叶制作出多种多样的作品。

(4)活动延伸,欣赏作品

制作完成后,让儿童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向儿童作简单的介绍从而从小组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展到全班的活动。并请儿童找一找有哪一些树落叶,有那一些树不落叶,为什么?加深儿童对科学自然的探索与求知欲望。

说课稿 篇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简单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以及怎样飞上天。

2、培养幼儿的现代科技意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3、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幼儿自我探索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软件、吹好的气球(用小夹子夹住气球口)若干、火箭模型、笑脸娃娃若干、收音机。

2、布置火箭模型展室,火箭模型发射准备。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尝试一:观察火箭

教师带幼儿在音乐声中走进展室自由地观察火箭模型。

基本部分:

教师取一火箭模型和孩子共同讨论其外形特征。

(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的)

尝试二: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刚才在玩火箭时,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根据刚才的观察提出有关火箭的多种问题,并以赠笑脸娃娃作为奖励。

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

火箭头为什么是尖的?

提问:小朋友折的纸飞机为什么是尖的?(飞得快)得出答案。

火箭的用途

火箭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把地球上的东西运送到太空、宇宙和月球上去。

发射人造卫星。

发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运载炸弹。

火箭的种类、特点:

通过看课件A(不同类型的火箭图片)了解火箭的种类和特点。

尝试三:讨论火箭怎样上天:L

A、人驾驶?B、装发动机?C、燃料?

尝试四:实验“气球上天”

幼儿把气球里的空气放掉,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气球上天)。

讨论:气球为什么上天?(空气从气球喷出,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推着气球上天)

小结:科学家利用这种原理,让火箭飞上天。

看课件B(火箭上天一节节脱落的动画)

通过老师科学的讲解和生动的动画,让孩子明白问题

火箭为什么是一

节节的(减轻火箭飞行时的重量)

火箭不是人驾驶的。

火箭是怎样飞上天的。

观看课件C(中国人火箭发射实况)知道火箭是中国人发明的,培养幼儿的现代科技意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讨论:你长大了想制造什么样的火箭。

延伸:

尝试五:到室外,请幼儿操作火箭模型发动机,并喊倒计时,一起发射火箭模型。

附说课:

我大胆运用尝试教学法,让孩子运动起来,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节活动围绕着孩子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了设计。

一、开始部分:我以培养幼儿自主探索意识为主,把活动室布置成火箭模型室,近了火箭和孩子的距离,创设了轻松的氛围,为孩子的大胆尝试作了铺垫。

二、基本部分: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访就是幼儿控索、尝试、表现自我的过程。在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实验、观看课件等一系列尝试活动,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控索欲望。在重能难点的处理上,我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幼儿不可触及的高科技产物和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具体、生动、简单易懂。多媒体特有的声像并茂、动静结全等优点,使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一个个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结尾部分:我特意选取了中国火箭发射实况让幼儿观看,通过宏伟壮阔的发射场面,使孩子们心灵受到震撼,真正感受到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国意识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延伸部分:我运用真实的火箭模型、发射场面,进一步感染

幼儿,使孩子们在欢呼声中,更加激发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尝试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对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孩子的能力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用】说课稿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合集七篇

2.【实用】说课稿七篇

3.【实用】说课稿七篇

4.【实用】说课稿七篇

5.说课稿合集七篇

6.【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

7.【实用】说课稿合集九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3篇


缓存时间: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