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习。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停车场(例1)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红来到停车场,小红数出停车场里面有8辆客车,小明数出停车场里面有27辆货车。

师:“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1:“客车比货车少几辆?”

生2:“货车比客车多几辆?”

生3:“一共有多少辆车?”

………..

2、反馈。

师:“一共有多少辆车?你们会列出算式吗?”

生:“278=”

师:“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

师:“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馈计算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你能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边说边演示,学生观看。

学生结束后,师重复讲解并板演。并强调:

1)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个位计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

4、例2:算一算。

刚才你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板书例2:975=)

学生小组讨论算法。

5、反馈计算方法。

生1:“我们这一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们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在学生说的时候,进行板演)

师:“感谢大家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最快!

三、学习反馈。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评析

从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将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连,本课先设计小明和妈妈到商店购买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选玩具、尝试计算、交流反馈、理解巩固等活动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又设计了购买玩具的实践应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是支持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因素。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资源:(1)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学习课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的自主学习活动。(2)可供学生操作的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道理的小棒。(3)两人一组配一台电脑。(4)标有玩具价格的多媒体显示图片。每种资源在相应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学习设计。教师在课前调查班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把28位学生分为12组,有11个组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对话自主学习,一个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学习。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按要求选择玩具,列式计算并组内交流,必要时求助计算机个别指导或教师帮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4.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提供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下的人机对话的交流(包括计算机提供帮助),又有两学生之间协商交流,必要时还有教师的介入,三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达到了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活动中围绕用50元钱怎样购买玩具这个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5.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中分别对小组学习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及个人学习情况三方面评价。对小组学习成效评价,分列出算式、答对题数和设计购物方案数三方面评价(获小红花的朵数)。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两方面进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分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和思维创新三方面进行。优化的评价,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2

核心提示:"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 以及8,9加减法的应用三部分,共5课时 "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几个蘑菇"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有几只小象休息"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再通过加减法两个题目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再让学生运用这个口诀,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 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 你们知道哈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 (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 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哈利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 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 你再听听,(有声音出:真好听,真好听,我们也想来一起唱.-------进入两朵小蘑菇) 问题 ②:谁来帮哈利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 8 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又这么乐于助人,哈利为了感谢你们对他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头象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象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 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象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象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象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③老师总结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 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唱歌,休息五、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鸟图: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 引导学生提问:① 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鸟在树上,后来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9只,求原来有几只? 9-4=5 ③现在一共有9只小鸟,原来有5只小鸟,求后来飞来了几只? 9-5=4 ④原来的小鸟比后来飞来的小鸟多几只? 5-4=1 ⑤后来飞来的小鸟比原来的小鸟少几只? 5-4=1

六、活动练习,巩固旧知 发给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把得数是“8”的投入到“8”号信箱中,把得数是“9”的投入到“9”号信箱中,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数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请他们讲讲,自己没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①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回顾并记忆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部分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目标

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是在学生已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四大节进行: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我结合阿凡提的趣事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接着,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运用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需要及时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课本例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你会球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相对应的高,才能准确求出它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可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比较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以上教学环节,我力求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维方法,“直观”的教学手段,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2、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 说教法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而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目标教学分层递进是从各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明确各自学习目的,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独立自主地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分层递进这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全班教学为主,小组学习为辅,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教学。我力求做到:努力形成一种各层次学生都争取“递进”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能学,展示知识过程,使学生会学,并利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概念,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 说学法

学生使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正如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使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种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活动种学习数学,也就使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基于上述思想,本节课我设想:

1、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能力。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抽象概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四、 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动机内趋

这一环节采用全班教学,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同时设疑置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产生内趋力,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二)分层目标,分层施教

分层目标有效的为教学活动定向,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为衡量教学效果提供准确的标尺。分层目标要以学生低中高三各层次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A层目标体现于基础性,B层目标着眼于变通性,C层目标着力于发展性,为分层递进注入活力。

(分层次教学)

(三)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数学网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评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因而,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如下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

1、 基础巩固性练习

2、 变通发散性练习]

3、 综合提高性练习

(四)分层总结,不断提高

总结是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揭示规律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新知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各层次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肯定每位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的精神,从而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五、 最后值得强调

目标教学分层递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使一种重视人本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教学内容,班级条件学生题点而异!

【数学说课稿集锦5篇】相关文章:

1.【实用】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2.数学说课稿集锦六篇

3.数学说课稿集锦十篇

4.“用数学”数学说课稿

5.数学《统计》说课稿

6.《实验数学》说课稿

7.说课稿:用数学

8.数学说课稿


缓存时间: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