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吃货的的骑行之路的散文

一个吃货的的骑行之路的散文

“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自从我骑上单车开始自己的骑行之路,对这句话理解渐渐深了。每一个地方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乡俗和独有的饮食习惯和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次骑行三天走了蓟县、遵化、迁西、迁安,每日三餐吃饱还吃得好,并且吃到不同风味的特色小吃,我觉得不虚此行。

第一天中午,我们同行的三人玉田吃午饭,一起骑行的老哥哥“傻哥”曾经在这里的一家饭店吃饭,据他说驴肉蒸饺相当好吃。驴肉蒸饺我吃过很多次,做蒸饺的大多是外来的沧州人,店面门口招牌都冠上“正宗河间”,后面缀上驴肉火烧这些字,这些小店面都做蒸饺,驴杂汤,驴肉,驴肉火烧是主要卖品。他们做的驴肉蒸饺吃起来很香,肉很细腻。我们进的这家饭店规模不大,楼上还兼营着旅店。开饭店的小两口待人热情,看见我们三个装扮,二话不说沏水倒茶,一下缩短了我们和他们从陌生到熟络的距离。小店看样子是刚整修过不久,傻哥说他去年来的时候饭店是现在的一半大。隔壁的那间门店现在也归过来,我感觉屋子略微显得格调不统一,还空了点儿。

我们点了四屉饺子,猪肘肉炖干豆角和西红柿豆皮汤。

西红柿豆皮汤喝起来带着豆皮的润滑和西红柿的微酸,猪肘肉炖干豆角干豆角嚼起来有些发肉,估计不是晾得很干,跟猪肘肉和粉条炖在一起咕嘟嘟地冒着热气,肉吃起来不柴不腻,粉条有咬劲, 味道挺不错。驴肉蒸饺上桌,我拿开蒸屉盖子,发现蒸饺比我想象的要小,看上去和我母亲做的的煮饺个头略微大一些,一屉十六个。用筷子夹开饺子,有油油的汁从饺子馅里流出来,把饺子放在嘴里嚼一下,口感比河间蒸饺少一点儿油腻,饺子馅多了一点儿菜,味道偏清淡。边吃边和店主聊天,知道店主是玉田本地人,媳妇是迁西人,有两个孩子,老大男孩,小老二是女孩才会走。我多事的问了一句:二胎不挨罚啊,小店主的母亲边哄小老二边跟我搭腔:怎么不挨罚,好几万呢,可是咱们农村家里得有人,没人不行。我听到这句话,一开始还以为她说的是因为家里有人才会罚得少,接着听她说:农村家里没人不行,不管男孩女孩人多了兴旺。我才知道她说的有人是人丁的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没有兄弟姐妹这种亲缘纽带联系的亲情,我觉得现在的独生孩子成长有很大缺憾,我们这代兄弟之间,姐妹之间的那份牵扯是现在的孩子没感受过的。这种缺憾带来的后果直接影响孩子将来对家庭的责任感,我不大谈我的孩子将来对社会有哪些贡献,我只担心将来世界上只剩下她和她爱人,却没有从小打在一起,吃在一起的另一个管她叫姐姐的弟弟或者妹妹,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孤单。再下一代,还会有叔叔,舅舅,姑姑,大姨小姨称呼,但是已经隔了一层血脉连接,再再下一代呢?

现在的家庭,哪来的人丁兴旺。

不知不觉已经吃饱,我们三个收拾好准备出发,老板娘送出门来,他儿子急火火地跑出门兴高采烈看着我们的自行车,老板娘把小老二递给婆婆,吼一声:别捣乱,赶紧上车,上学去!她儿子嘴里嘟囔着,脚下没停蹦上电瓶车后座,跟小老板娘上学走了。婆婆怀里的女孩嘴里波波吐着吐沫,一个劲的向小老板娘走的方向摆手,样子好可爱。

如果十年前,我和媳妇要了二胎,现在应该和小老板的孩子差不多大,我女儿应该每到回家的时候,会和他打闹在一起,或者看着他学习。

小老板和她母亲很热情,热情得让我们还想来,再来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话说得远了。

吃得饱饱的,我们仨个继续向目的地——蓟县进发。

走玉田东外环向蓟县行进,马路变得异常宽阔,你骑在路上,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即便你飞一样的骑行,路边那些高耸的大楼已经让你没办法对自己的骑行速度孤芳自赏了。

这个世界太大——大得让你没办法找到自己在世界中到底在哪个位置。

路过玉田孤树镇,路边隔三差五有摆摊儿的叫卖小枣。去年我和炫风十月间走过这里,在这里买了一些枣,枣还都带些青色,吃起来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好。今年再来顺便尝尝红透了的枣子是啥滋味,我们找了一家看起来摊位不小的停下来,卖山货的女人立马放下手机笑嘻嘻的跟我们介绍她的枣子有多好吃。

说点题外话,不管骑车还是开车,如果你细心的话,会看到离开市区不远,马路边总分布着一些小摊点,他们卖的不外乎一些地里产的农产品。他们分布的地点大多是在陡坡顶,以及一些城镇的分界牌下,小贩大多是附近乡村的。前几年我们骑车经过在他们的摊点休息一下,想吃就能顺手拿起梨啊,苹果啊等等吃完不要钱的,吃过也不需要付钱。现在你再提起想吃一个,他们大多会半皱起眉头,嘴里说些不容易等等的话,我们也都不再占这些小便宜,麻溜地骑上车顺着下坡继续前进。

有时候我也会反思一下,如果我们是在这些小贩的果园里,田地里吃东西,他们总不会这么计较。在商言商,买卖就是买卖不是慈善。

孤树金丝小枣历史有名,现在的季节我家附近卖的大枣一般是五块三斤,这里的枣子最低七元一斤,而且还不是最好的,不过尝一下还是可以的。纸箱里的红枣已经发蔫了,我们三个拿起几个尝了一下,味道甘,用手掰开果肉相连,能撕出果酱般的细丝。卖山货的女人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介绍,我们试探着说:还有好的吗?女人拿出好几个纸箱挨个指着说:这个十块,这个十五,这个十八。我在她说的十八一斤的箱子里拿出一个尝尝,味道更甜一下,丝丝绵绵。

我左思右想还是没有下决心买,下次吧,我们还有三天的路程要赶,万一捂坏了,也是十几块钱呢。

我阴暗地想了一下,万一买的不是正宗,不白花了钱嘛。

现在我为自己的想法自责。

如果买什么东西都不放心的话,这个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放心的事情呢?

过玉田离蓟县近了,天越来越晴,天也渐渐暗了。

蓟县并不大,我的感觉还不如我的家古冶区繁华,除了紧邻城区的几条街道林立着方格子高楼,剩下的房子显得很低矮。城区的车辆除了在一早一晚显得多,多得让你觉得这个城市怎么突然显得繁华了,然后突然地在下一个时段都消失,让你不知所措。

渔阳鼓楼在城中心,独乐寺,白塔寺紧挨着,其实它们就在一条南北中心线上,大以前是一个寺庙后来被居民住宅分隔开,形成了不相干的两座独立的寺庙。

梁思成曾登独乐寺观白塔并写下文字“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城,千年来作目光之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之前,故其建,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著,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Grandp1an)者也。”

过了晚上九点,蓟县马路上很冷清。

找好旅店,洗去一身的.尘土和文友通电话,她开车接我去吃饭,上次和她见面还是去年,一晃这么些日子,见到她发现她越发显得白了,也许是宅得够久缘故。我本来有些口吃间些口齿不清,见到她还是紧张,越发的不自如。晚饭点了三个菜:苦瓜凉拌,蓟县小炒,水煮鱼。我吃着蓟县小炒味道和我吃过的什么小炒差不多,都是用些本地蔬菜加上肉和虾之类的混在一起,水煮鱼味道稍微淡了,麻味不足,辣味少一些。

我们谈了些闲话,淡淡的,随意随和。

当服务员给我们介绍菜品的时候,文友一下听出来,服务员是东北人。我也听出来了,她和我同样敏锐、感性。

那天是她儿子生日,临送我之前她去肯德基给孩子买了套餐,我在门口等着她。

晚饭,是她付的帐

第二天出发前我给她短信:我们走了,谢谢款待,时间匆忙,下次还来,再来的话,多呆几天,好好玩玩,走起。她回:好的路上小心。

下次再去蓟县一定要多玩儿几天,去爬府君山。

希望文友一家幸福。

清早的蓟县是清静的,沿着向东的主街道我们骑行,不经意发现一条街里有卖早点的,误打误撞,这条街是专营小吃的,我们再往北走发现一个门市脸上写着,蓟北馄饨王的招牌,凑上去看了一眼,看见一口大锅里面热水滚着,里面翻滚着一层馄饨,边上还有一口小锅,一个小伙子不断用勺子把肉馅挖成一个大拇指甲盖大小的肉丸子,不停地往锅里放,这是怎么个吃法?三个人商量一下就在这里吃,我问了一下馄饨一碗五元还有三个小丸子,另加丸子一元六个。我们每人一碗多加一元丸子,我出于好奇凑到锅边看,只见把锅的女师傅往大碗里用漏勺捞馄饨,馄饨数量比我家的多不少,半熟的丸子从小锅里放到大锅,她飞快地捞出熟了的丸子再加一勺丸子汤放在碗里,然后递给我。

碗里的馄饨很饱满,如果饭量小一点的一碗馄饨足够了,小丸子水灵,里面姜放得不少,味道鲜,加上丸子汤的勾兑,这味道好美,一块钱一根的油条松脆。

蓟北馄饨王的名字起得够大,这条街有两家和他同样的做法,不过没敢起这个名字。

蓟县馄饨味道不错,不过我们是过客,吃完早饭,马不停蹄三人骑车去迁安。

走这条线路之前在网上查了一下,我们三天要走的路程大概三百六十公里,第一天从出发地到蓟县基本上都是平路,路程一百二十三公里,难度相对小。第二天从蓟县到迁西冷口里程大概一百四十多公里,以我的水平来说最多七八小时就可以抵达。不过这次和我一起走的两位老哥哥年龄稍微大一点儿,头一天的兴奋劲一旦过了,接下来的疲劳会很折磨人,加上这段路山路多一些,相对难度大些,但是我认为怎么慢,天黑之前也能到达。

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会朝着你预想好的方向走,困难无处不在,而理想愿望总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早上吃完早点还没骑多远,“高兴”的脚伤发作了,走走停停,幸好我准备了云南白药,给他用了以后疼痛减轻了一些,我们接着往前走。

结伴骑行的速度并不是最快的那个所决定的,如同木桶现象,最短的最慢的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我刚骑行了一个七百二十公里的唐津京承小环线,已经适应了这种马不停蹄的游走,“傻哥”还是在四月走的延安,“高兴”哥头一次走这么长距离,以前他走得最远的都是一天一百公里以内。现在回想,那天当我心里不停埋怨他们,嫌他们慢的时候,我更应该看到他们不停前进的坚持,如果没有这种坚持,也许不会有我们三天来体会到的乐趣。

每到坡顶我回头望两个老哥用力地往上骑,我恨不得分身变成他们,给他们一份力量,可这些都是幻想,谁也没有办法替代别人,我希望他们现在和我一样回忆那三天里的风风雨雨,自己体验过最真实的累并快乐着。

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我们三个走了将近十个小时,抵达北冷口翻过陡坡就是青龙县,到温泉旅店时,天色已经一团漆黑,山梁上的长城黑漆漆的,用车灯照向他们,残破的敌楼连着城墙顺山脊蜿蜒,几百年的风雨侵袭让它们越来越沧桑。

骑行了一整天,我们中午匆匆吃了拉面又开始赶路,到晚上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温泉老板给我们介绍了一家饭店,我们来不及换掉骑行服就跟着他赶紧去。紧挨着路边的小店亮着灯,我们进去的时候还有一桌人在喝酒,他们看见我们都站起来,热情地跟我们握手,有一个喝得有些高,兴奋的和我们合影,我有些不好意思。小店挺干净,老板娘是丰润人,小老板青龙本地人曾经在古冶赵各庄做过厨师。看着菜谱,我点了一道当地的特色——水豆腐,不一会,水豆腐端上桌,大大的一盆,类似我吃过的豆腐脑,但是比豆腐脑显得糙,上面也没有卤汁,这时,小老板端来一小碗咸菜和鲜红辣椒拌在一起的菜,这一刻我认为,这道菜好吃不到哪去,光是豆腐和咸菜,哪比得上浇上带有肉粒的豆腐脑好吃啊。既然点了还是得吃,我用勺子舀了一块和咸菜搅在一起吃下去,第一口就让我惊呆了,吃在嘴的甜和咸菜独特的咸味合在一起,这种味道太特别了,我个人感觉水豆腐味道微微的甜,红辣椒和咸菜搭配,不知道老板用什么佐料拌不咸微辣。我们边吃边跟老板打听水豆腐的做法,老板娘说点水豆腐的豆浆不揭豆皮,直接用本地卤水点成,豆浆里的营养都保留在豆腐里,所以吃起来好吃,到底怎么个做法,他们也不知道。

我超级喜欢吃他们伴水豆腐的小咸菜,小老板自豪地说,这是我独家秘方!

第二天一早从旅店出发,骑车边走边看。从农家流水道流出的温泉水顺着山坡淌进路边的水渠里,小村庄里弥漫着热气。

过冷口往南走,二十分钟就到了迁西建昌营镇,我们在这里打尖。

我们在一家早点摊停下来,本来我想吃馄饨,“傻哥”无意中问了一句:有豆皮汤吗?卖早点的爽快地答应:有,加鸡蛋不。豆皮还能做早点来卖?那我也要,老板不一会儿端出两碗汤,我顺便要了两个包子,豆皮汤喝在嘴里很嫩滑,豆皮不糊嗓子,鸡蛋花散在碗里,总之好吃。

大概是因为豆皮汤太好喝,两个包子吃完我还没吃饱,又要了两个酸菜蒸饺,酸菜蒸饺馅没有加肉,酸菜酸爽,弹弹的粉条,两个下肚,心满意足。

三天走过来,吃得好,吃过的这些小吃都不是贵的,但很和我胃口。

【一个吃货的的骑行之路的散文】相关文章:

1.骑行散文

2.骑行点滴散文

3.路的笑容散文

4.土路的散文

5.手抓饭,吃货的春天散文

6.等待的的优美散文

7.骑行健身记散文

8.庄子骑行记的优美散文


缓存时间: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