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杨玉环的传说故事

有关杨玉环的传说故事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传说是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

民间传说是人们灵魂忠实、率直、自发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人类科学、宗教、天文等的备忘录。它是民间口传的历史,形象地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但民间传说又和严格意义的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民间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它其中虽然有可能包含着历史的某些因供素,但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属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上,达到历史因素和历史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历史化的艺术。

民间传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反映的人、事曾经如此这般的发生过,而在于保存于民间记忆中的东西隐含着某种暗示,即该民族历史命运的象征物,对认识历史的内在含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

可见,史籍有史籍的真实,而传说也有它真实(艺术的真实),二者是可以互补的。

搞清楚了民间传说的性质,我们再来看一看关于杨贵妃的传说故事。

前面我们谈到,杨贵妃既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又是一个被文学艺术工作品典型化了的文学人物。杨贵妃只活了三十八岁,生命是短暂的。她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生活在至高无尚的皇帝身边,无形中卷进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漩涡,显赫一时,也奢靡一时。繁华之梦还没有醒来,突然之间又被白绫系颈,魂断马嵬坡。杨贵妃的命运大起大落,极富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故而,她死后有关她的各类作品便不绝如缕,迄今不绝。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关于她的传说更是五光十色,流传广泛。仅何光前、吴裕禄、赵剑三位先生合编的《杨贵妃传说故事》(陕西旅游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一书就收录了40多篇。其中不少篇会可称得上是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在关于杨贵妃的所有传说故事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要数《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衣冠家”的由来》《贵妃指甲痕与开元通宝》《马嵬四郎泉》、《贵妃魂魄游东瀛》等几篇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杨贵妃墓何故用砖包》的:

“关中一带,埋葬着多少帝王将相,但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宝的帝陵,还是贤相、名将、妃子的墓葬,或大或小都是一堆封土,唯有唐杨贵妃墓从上到下都全用砖砌,包得严严实实。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传说,杨贵妃死后,不知过了多久,在离马嵬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张员外。老两口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丑。夫人怕断了香烟,劝员外纳妾育子,张员外执意不允,他一心想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老两口有人养老送终,家业有人继承也就心满意足了。但偏偏女儿生得丑陋,说了好几家,人家都不愿意,后来连说媒的也没有了。眼看着女儿越来越大了,这事直熬煎得老两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女儿也自惭形秽,不愿见人。几次想寻自尽,但心里又丢不下二老,只是一个人在绣房里暗处啼哭。

一天晚上,女儿在房中越想越伤心,真想大哭一场。她怕惊动了父母,一个人悄悄出了门,跑到马嵬坡,趴到贵妃墓上嚎啕大哭,把多年来压在胸中的哀怨忧伤、一肚子苦水,一古脑儿倾泻出来。她捶胸下顿足,呼天喊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拍打着贵妃墓。泪水象泉水一般,从脸上滴在坟上,坟上的土和泪水又粘到手上,用手擦眼泪,泥水又抹在脸上。她怨天太不公,都是世上人,为啥贵妃长得那么美;她怨地太无理,都饮地上水,为啥张家偏偏出丑女。她哭得死去活来,痴痴迷迷。

天明了,员外夫妇发现大门虚掩,一看女儿不见了,大惊失色,急急忙忙四处寻找。忽然听到从贵妃墓那个方向隐隐约约传来哭声,赶到跟前一看,正是女儿趴在坟上抽泣,只见她蓬头垢面,有气无力。夫妇俩老泪纵横,千劝万劝,搀着女儿回到家。母亲给女儿洗了脸,梳了头。这一洗,老两口欣喜若狂,只见女儿又白又净,如花似玉,好看极了。再把脏衣服一换,更是艳丽异常,十分俊俏。

丑女变美好的消息,象风一样,很快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越传越奇。有人说,杨贵妃长得洁白漂亮,生前“伸手笑雪黑”,死后墓上的土变成粉,丑女搽了变美女,美女搽了更美丽。有人说,妇女脸上的黑斑点,用它一搽就不见了。贵妃墓上的`土被称为“贵妃粉”,附近的人纷纷来这里取土,外地游人也要带一包墓土回去,这就使墓堆越来越小。守墓的人给上面添土。这样堆起来,拿走了;拿走了又堆起来,反反复复,墓土很难保住。后来人们为了保护贵妃墓,便用青砖把墓包起来,后人再无法取土了。这就是杨贵妃墓用青砖包裹的缘由。”

关于这段传说,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扶毕沅在《过马嵬咏古》诗中,有过类似的记述,可与之呼应:“墓土生白土,士人呼为贵妃粉,能悦颜色,春日游女拾取靧面。”

马嵬坡杨贵妃墓的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黄土,“能悦颜色”之说纯粹无稽之谈。虽然如此,老百姓却津津乐道,谈之不疲。从中可以看出杨贵妃之美对后世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多么深远。

众所周知,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为什么是衣冠冢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贵妃“衣冠冢”》:

“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处死后,唐玄宗匆匆逃往四川。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军收复了长安,唐玄宗便从成都回到了长安。据文献记载,他曾密令中官将杨贵妃迁葬,但是现在的杨贵妃墓到底是原来的墓地,还是迁葬后的墓地,至今均无确证。关于此事,马嵬当地是这样流传的:

据说那位奉命迁葬的中官到了马嵬坡后,到处寻找杨贵妃的墓地。由于马嵬兵变事起突然,安禄山兵马又在后面紧紧追赶,当时众人将杨贵妃的尸体在道路旁随便挖了个土坑,草草埋了。所以,中官怎么也找不着。他想,如此回京怎么向唐玄宗交待呢?这时,他听了马嵬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杨贵妃在殿前的梨树上白缢时,遗下了一只靴子和袜子,这些东西被马嵬驿上一个驿卒拣到了。这个驿卒将此物带回家里,交给他的母亲保管。他母亲是个在马嵬卖茶的老太太。说来也怪。这靴子和袜子异香扑鼻,几里外都能闻得见。这件事惊动了四村八舍,人们成群结队地跑来观瞻。这位老太太倒也精明,她规定来看的人,每天必须交铜钱两枚。尽管收费,但是参观者仍然络绎不断,老太太因此竟发了一笔财,卖大碗茶的营生自然也就停止了。

中官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他找来老太太,出高价买了靴子和袜子,然后郑重其事地埋在了现在贵妃墓这个地方,并修建了一座简单的墓园,回京向唐玄宗复命交差去了。所以说,杨贵妃墓是个“衣冠冢”

这个传说听起来似乎很是荒诞,靴子和袜子怎么可能“异香扑鼻”,而且“几里外都能闻得见”呢?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传说之事却也不无证据。如《玄宗实录》载:“妃子临刑遗袜,高力士取而怀之,后玄宗梦妃子赤脚来告,遂问高力士,力士因进之。玄宗曾作《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李肇国《史补》中也记有此事:“杨贵妃死于马嵬梨树下,唐媪得锦袜一双,过客传玩,每得百金,由此至富。”古人的诗句也印证了这个传说,如刘禹锡《马嵬行》有云:“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缕看不歇。”王士祯《再过马嵬》亦云:“怨粉愁香委路歧,只留罗袜使人悲。”

从上述文史记载来看,杨贵妃被埋葬前遗失鞋袜和“衣冠冢”之说,是有联系的。


缓存时间: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