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在第一节中,学生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体会了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考虑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已经初步使用过cool edit pro处理音频信息,因此第二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本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音频信息获取条件、获取途径及选用依据;

②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

③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5、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和分析,两者均是以进一步掌握音频信息获取与加工的基本方法,并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

利用cool edit pro对音频文件进行文件基本设置(如:音频的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二、说教法:

a、教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激趣导入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讲授新课时,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

2、自学和讲练结合法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演示和讲解分析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下,完成课堂知识。

3、任务驱动法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 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层次不同,各有分工,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4、提问引导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新知识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三、说教学设备

a、教具:硬件: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教室,广播音响设备,学生每人一机,配备耳麦;

软件:电子多媒体网络控制系统。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提供学习音频信息的编辑和加工的网站。

b、学具: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和相关学习软件。

四、说学法:

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内容的学习。

(1)示范促进法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自学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操作,教师单纯的教转变成学生之间的学,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探究法

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3)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性学习等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然后在完成音频信息的加工,以小组合性学习展开,增强了学生的协作和团队精神,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课堂教学:分别为一、激趣导入、二、探究分析、三、任务驱动、四、归纳总结、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具体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5分钟)

首先,我播放一首mp3校园流行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想录制这首歌曲,学生都表示想录制这首歌曲。

接着,我趁热打铁,我在教师机上面播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机中录制此首歌曲。学生录制完毕,要求学生检查录制是否成功,若不成功分析其中原因和并思考下面2个问题:

1、录制歌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录音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之后,(1)得出录制歌曲的基本条件需要相关的软硬件,硬件是:计算机、声卡、麦克风、音箱。软件是:录音机或者音频编辑软件如:cool edit pro等。

(2)关于录音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要设置好音频属性。

最后提问:如果我们刚才录制的歌曲文件效果不够理想,能不能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导入新课“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是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用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分析(5分钟)

探究题目: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

探究1:计算机为什么能采集外部的声音并进行处理?怎样实现?

虽然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己经学过了音频信息的基本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音频的采集原理并不了解,因此通过教师设问,并展示声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主机箱,并指出声卡的位置,同时指明各个输入端口的名称。然后归纳: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声卡是获取音频信息的主要器件之一。声卡上包含记录和播放声音所需的元件和电路,如模拟/数字转换芯片和数字/模拟转换芯片、midi合成器、混音器等。

探究2:我们知道利用声卡采集声音是获取音频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要求学生阅读课本p51内容,了解声卡主要实现哪些功能?学生通过阅读后归纳出声卡的功能,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以上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任务驱动(30分钟)

在该环节采用三个任务,任务一: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保存到计算机中。想想有哪几种途径,选一种或多种进行操作。并填写p52表3—4。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音频文件的获取过程,认识音频文件的类型、播放时间、文件大小、音频质量、获取成本、知识产权等知识。任务二:要求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目的是既巩固学生音频编辑软件cool edit pro的基本操作设置的掌握,又可以实现音频信息处理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实现自我,录制自己喜欢诗歌,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激情,从而提高编辑与加工音频文件的能力。任务三:要求学生对自己或者同学的音频文件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现音频文件的不足之处,有效的编辑和加工音频文件。

下面逐个说明任务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任务来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

任务一: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保存到计算机中。想想都有哪几种途径,选一种或多种进行操作,并填写p52表3—4。(5分钟)

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出保存音频文件的途径,以及让学生阅读配套光盘中的信息道德和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版权问题,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正确分析对音频质量的要求及获取的成本,根据自己的条件,方便地获取音频信息,且不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样便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成任务一后,可以展示较好同学的表3-4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交流。

任务二:要求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20分钟)

a、实现任务过程:教师先寄语: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三千余年漫长而又辉煌的诗的历史。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下面让我们来举行举行一场名篇诗配乐朗诵音频作品的制作,让大家对诗歌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后展示任务二,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该任务。

学习任务: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

操作步骤:

(1)选诗素材:教师提供诗的素材网站。(如:诗有古典派、现代派、异域派的学习网站)

(2) 制诗朗诵。(技术支持:可以利用录音机程序或“cool edit pro”序录制诗,朗诵技巧参考相关学习网站)

(3) 编辑诗音频文件。(技术支持:关于声音的选取、删除、降噪、调整音量大小等,参考教材p53至p55内容。)

(4) 加工配乐。(技术支持:参考教材p56内容的伴奏音乐加工设置内容:、从原曲中抽取音乐、利用滤波器消除原唱等。)

(5) 诗朗诵声音和配乐合成。(技术支持:参考教材p54的声音的合成设置)。

(6) 文件保存。(技术支持:参考教材p55的文件保存设置。)

b、实现任务方法:该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按照以上要求和提示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录制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教师随堂辅导,完成较好的同学让他们当“小助教”,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加以指导。该任务使学生既进一步掌握音频文件的编辑与加工的方法及步骤,又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高效完成任务的技能,这个任务解决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对音频文件的综合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本节课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通过以上二个任务,学生已经动手编辑和加工音频文件的相关实例,但是对于编辑和加工后的音频文件的质量问题仍须学生认识,因此如何引导应该怎样交流和评价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设置任务三。

任务三(音频文件的交流和评价):要求学生在班级博客网中发布自己的音频文件,并根据音频文件的评价量规表(p58表3-5),分析自己和同学的音频文件作品。(5分钟)

方法是:要求学生根据音频信息评价量规表,对自己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采取组内或师生交流评价等方式,教师展示一些同学的完美音频作品,并请制作人对音频作品的制作谈谈体会,并对完成音频作品的同学登记和奖励。这个任务让学生对衡量一个音频文件作品的质量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奖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原始动力。

[设计意图]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把本节课的音频信息的处理内容转化为几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字音频的世界,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音频信息,从而理解本节课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掌握了编辑音频文件的基本设置,并能高效完成音频文件的合理加工,切身体验音频信息在表达、交流中的运用效果。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生知识的易保持和迁移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归纳总结 (5分钟)

这个环节不容忽视,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课本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学习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一课,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课题: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1、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

2、任务一: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歌保存到计算机中。想想有哪几种途径,选一种或多种进行操作,并填写p52表3—4。 (音频信息的基础知识)

3、任务二:要求学生完成主题活动:录制一个“配乐诗朗诵”的音频作品。(音频信息编辑加工的基本设置和综合训练)

4、任务三:要求学生根据音频文件的评价量规表,分析自己和同学的音频文件作品。(音频信息的发布和交流评价)

5、归纳总结

(六)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比较积极主动,同学之间比较友好互助,音频作品完成效果较好,且富有创意。学生在展示音频作品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另外通过对录制配乐诗歌朗诵时,学生对诗歌和朗诵方面又有了全新认识,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祖国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促进了学生整个人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生字: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

3、我说你猜:老师说谜语,学生猜生字,如:一支羽毛(翅),月在旁边(膀),人在亭子边(停),一日一日又一日(晶)。

4、读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下蹲笑嘻嘻

三、学习课文(读懂、读出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出示荷叶图:看,荷叶长得什么样?你们喜欢这样的荷叶吗?把你们的喜欢读出来。

四学习第二到五自然段:

(一)过渡:可爱的荷叶不仅咱们大家喜欢,许多小伙伴也喜欢,还记得课文告诉我们荷叶都有哪些好伙伴?(贴图: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二)动画激趣:这些小伙伴跟荷叶玩得可开心了,咱们快来看一看吧!播放课文朗读动画。

(三)学生自由读书体会:都看得入了迷,小伙伴们跟荷叶玩耍的故事有趣吧,想不想读读这些故事呢?好,老师给你们自由读书的机会,你最喜欢读哪个小伙伴,就重点读读这个小伙伴的故事,你可以先自己读读,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可以请教小组里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1)小水珠部分。

谁是小水珠啊?(课件)学生读。你先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你把荷叶当成什么了?把荷叶当成了摇篮,一定很舒服吧!,小水珠,快到荷叶上来吧,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请问小水珠,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呀?

难怪你这么开心了!大家也一起来当一当小水珠吧!

(2)小蜻蜓部分。

小蜻蜓在哪儿呢?快请你飞上来吧!“小蜻蜓说……”

哟,多可爱多漂亮的小蜻蜓啊!请你展开你透明的翅膀飞回你的家吧!请女同学来当当漂亮的小蜻蜓。

(3)小青蛙部分。

小青蛙呢?快跳到荷叶上来吧。“小青蛙说……”

请问小青蛙,你唱的是什么歌呀?

再指名读,说说你唱的是什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唱的是什么歌。

(4)小鱼儿部分。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小鱼儿怎么捧出水花?小鱼儿玩耍时的表情怎样?小鱼儿为什么这么开心?(因为荷叶就像一把凉伞为它挡住了阳光,它在荷叶下玩耍感到很凉爽,很舒服。)

师再读一遍。还有比老师更可爱的小鱼儿吗?指名读。

五、表演、背诵: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拍《荷叶圆圆》动画片,大家愿意吗?

提出要求:记住台词、做好动作、注意表情

六、拓展想象:荷叶还是谁的什么?

七、结语。

《荷叶圆圆》教后感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它是夏天里清凉的小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喜欢它……从课堂出来,我感觉这一教学目标“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已经达成了。因为我看到了学生童趣盎然的表演,听到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有几点值得一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学课文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荷叶图,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教学中,我又充分利用配动画的朗读,让孩子们发挥想象,体验情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同时,我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有了学生争先恐后自主学习的体现。在课堂上,我注重给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多表扬,鼓励学生敢说、愿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自己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融合,和学生一起,努力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以读为本,感情体验。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习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根据本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贯穿了“以读为本,感情体验”的教学思想。从以读为本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充分,读得有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能以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不是纯理性机械的分析。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让孩子们认真观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移情心理作用下,孩子们换位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喜欢荷叶、高兴的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课文内容,读中体验了思想感情,孩子们从课文学习中感受美、享受美。同时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爱读情感,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常常这样问学生,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将书中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一定的积累,为日后的说和写提供源泉。

三、拓展延伸、说话训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他们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会看见什么?小青蛙呱呱地唱得什么歌?小鱼儿怎样捧起一朵朵水花?还有哪些小伙伴会与荷叶一起玩耍呢?荷叶还是谁的什么?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看谁说的多,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在课的最后,我设计让学生以“荷叶还是谁的什么”为题,发挥想象来说一说。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让我惊喜万分,有的同学说“荷叶是荷花的裙子,乌龟把荷叶当作滑梯,蚂蚁把荷叶当作游船”……

另外,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当学生的回答突如其来时,有的时候感到措手不及,没能很好地抓住契机把它变为教学资源。

2、有些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角色的体验中去,当个别学生朗读感悟还不够到位,总怕时间不够用,为了下一个环节,会匆匆走过场。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

【模 块】:高中美术绘画

【课 题】:(第二单元 绘画中的色彩) 第二课 奏响色彩的旋律

【教材分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色彩和音乐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可以超越对物象的描述,直接诉诸情感,实现其艺术使命。教材主要讲了色彩的三种对比关系,教学重点落在学生能够理解色彩与调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一定的色彩调和方法。学会用美术的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色彩搭配问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的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能够掌握色相对比中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及互补色的色彩调和规律。

2、技能目标:对比与调和之间相互依存的规律。

3、情感目标:能够运用已知的色彩知识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增强研究色彩的视觉规律的学习观念,提高发现各种色彩美的能力。

【学习活动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对不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式及手段进行尝试性练习来展开,教师主要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尝试体验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色彩的练习实践中建立研究色彩、运用色彩表达绘画语言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从色彩与音乐的共性中切入教学,也就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对绘画中的不同色彩对比现象的探究,明确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对教材中不同绘画作品的色彩对比关系进行欣赏与分析,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对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初步认知,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的强与弱是根据作品表现主题与意图来选择或确定的。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色彩对比关系在绘画主题表现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不同色相对比方式的运用与分析,认识基本的色彩对比与调和规律。根据学生练习中所产生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探究色彩的调和方法,在尝试练习中,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谐美的审美意识,最后呼应课初,使绘画中的色彩升华到生命的色彩,值得学生回味。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养成主动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各种色彩现象关系的学习意识,培养对绘画色彩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设备、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色彩对比与调和的信息(培养学生收 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为以后的讨论拓宽想象空间)。

3、老师搜集有关描写色彩的诗句和图片,制作网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幻灯1——课前,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让学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教室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感受音乐的旋律,从色彩与音乐的共性中切入教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

在适当的时间(学生正陶醉时)暂停音乐,教师引入“音乐家用七个音符的不同音阶,配合旋律与节奏,演奏出或轻柔优美,或欢快热烈,或慷慨激越的乐曲。在绘画中,如果说图像是画家的“语言”,那么色彩则是画家心灵的“乐曲”。(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 欣赏体验:

幻灯2——欣赏一组有着强烈色彩韵味的美术作品(不要配有任何背景音乐),让学生静静地感受画面中音乐的旋律(利用色彩的视觉感受与音乐的听觉感受之间的通感联想),然后将画面定格在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圈》作品上,讲述康定斯基把色彩比喻为琴键的观点:“艺术家是拨动琴弦的手,只要接触一根根琴弦,就会引起心灵的颤动。”(引出课题)

幻灯3——(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拨动色彩的琴键,共同奏响色彩的旋律),展示课题并板书。

三、 知识拓展:

首先提问学生:“色环中主要色彩及三原色是什么?”

顺势展示幻灯4、5——让学生了解色环中主要色彩的色相以及三原色。明确指出三原色为红、黄、蓝等不可由其它颜色调配的基本色,黄色是明度最高;由三原色可以调出绿、橙、紫等三间色,再混合可得红灰、黄灰、蓝灰等复色。原色纯度最高,复色纯度、明度都低。

幻灯6——展示主要以红、黄、蓝等不同色彩的色相共同组成的一幅作品《凝思的女孩》。

提问学生:“画面中主要有哪几种色彩的色相?”引出色彩的对比。(同时也能让学生产生对绘画中的不同色彩对比现象的探究。)

幻灯7——讲述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以及纯度对比。在举例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三种对比的含义。

幻灯8——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赏析与分析),让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色相对比的初步认知。

幻灯9——赏析分别由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组成的《飞舞的小蜜蜂》图案 ,理解绘画中色彩对比的强与弱是根据作品表现主题与意图来选择或确定的。

幻灯10——设置“交流与体验”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老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

活动程序: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对比色组、互补色组、邻近色组及类似色组,让他们挥动手中的画笔,沾起丰富的颜料去完成幻灯中的问题:(从屏幕上的作品中提取4-5种主要色彩,按两色一组分别组合,看看是属于哪一种对比方式并画出。)关键是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及类似色的色相对比关系在绘画主题表现中所起的作用。(对的组给予奖励,错的组也要给予鼓励。)

幻灯11至14——通过多媒体图片(包括国画、水彩画)展示(赏析与分析),让学生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明度对比的初步认知。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用明度低长调强烈控拆战争的罪恶。

幻灯15——再次设置“思考与交流”教学环节,(从图中提取9种不同色相的色彩,从明到暗排列哪一个正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明度对比。

幻灯16——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赏析与分析),讲解纯度对比。《拾穗者》用低纯度色表现了勤劳朴素而贫穷的劳动者,传递出对人民的同情和歌颂。

顺势阐明色彩的和谐美取决于色彩中对比与调和关系的适度,引出色彩的调和。

幻灯17至20——通过多媒体图片赏析与分析,讲述主要的四种调和(同一调和、面积调和、间隔调和、渐变调和),通过不同色相对比方式的运用与分析,认识基本的色彩对比与调和规律。

四、 拓展练习:

播放录像带——最后以对油画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赏析来总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在尝试欣赏练习中,顺势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谐美的审美意识。以对梵高的《向日葵》赏析,来把色彩与生命联系在一起,顺势请学生思考与色彩有关的诗句。

五、 总结延伸:

最后由绘画中的色彩升华到生命的色彩,欣赏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为背景音乐制作的闻一多《色彩》诗一首(网页制作)。再次小结,同时希望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启示和帮助。

六、收获与反思:

在美术绘画教学模块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亦不可少。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体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概念的讲解应浅显易懂,而不一定非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帮助学生突破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

要打破仅仅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的模式,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的。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说课稿 篇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带给汤姆的终身影响,从而感受到课文主人公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课题是一个人说的话,并引导学生抓住“必须”和感叹号,练习读好这句话。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结果如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之后,通过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教学,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3、教给方法,品读感悟

第五至第十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中,两个人物是两条线,一条是爸爸,一条是汤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汤姆:开始不理解,希望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留下鲈鱼,最后还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鲈鱼。这两条线交叉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不管有没有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理解。在这里,我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画重点词语,阅读品味,写下阅读感受,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汇报自主阅读收获时,我紧紧抓住本课三处描写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和爸爸说的三句话,采取朗读感悟法,抓住“必须”、“斩钉截铁”、“很不情愿”、“慢吞吞”、“叹了口气”、“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赏析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读体验和讨论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紧接着教师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对话,体会他们同一时间里完全不同的心情。让学生对文中的对话内容有整体感知,在又一次认真的体味中,再次感受主人公自觉遵守规定的高尚人格,并获得启迪。在这里创设父子对话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

4、读写结合,明理导行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汤姆最终后悔了吗?在读中让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延续有一个了解,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回环。通过学生读文回答问题,明确“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引起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的思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机加以引领、点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最后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我自然而然地延伸刚才的话题,“如果要把汤姆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下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在这读、悟、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培养。

5、积累内化,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布置了三项作业:(1)复述指导。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根据汤姆的心情变化进行复述;尽量多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2)积累妙词佳句。本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词句或段落进行摘抄或背诵,丰富语言积累。(3)推荐阅读和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中彩那天》,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课外语文学习的乐趣。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对分数已有所接触,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初步知道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几份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不同处是:把一个物体扩展为一些物体,即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点是学生对分数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本单元教学分数的核心与难点。学好本单元知识,对学生今后解决分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目标: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难点:能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找出其中的几分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用小猴子分水果这个情景贯穿新课,使学生在强烈的兴趣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2、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并建构新的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学新知前,我先通过小猴分西瓜复习一个物体的1/4。

3、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猴子分桃探索一个整体的1/4。这样设计,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分数意义的正迁移:几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份之一。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通过让学生经历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4,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索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方法,从而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索。

5、“对比”教学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新授中进行了两次对比:一次突出了单位“1”的不同,第2次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练习中也设计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再次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第二次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相同,由于整体数量不同而每份数量也不同。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复习一个物体的1/4

猴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强调:4份中的一份就是1/4。

2、教学一个整体的1/4

猴妈妈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1个桃),这1个桃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是1/4?

强调:4份中的1份就是1/4。

3、对比,突出单位“1”不同

两个1/4有什么不同?有相同的地方吗?(意图:在突出被分对象数量不同的同时,体会意义上的相同,只要是被分物体4份中的1份,就是1/4)

4、迁移到一个整体的1/2

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意图:在前面“引”的基础上“放”,有利于学法迁移)

5、对比,突出分数的意义

为什么同样是4个桃,上面每只小猴得到的是这些桃的1/4,而下面每只小猴却得到这些桃的1/2?

小结:把一些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对比:下面两幅图,为什么一个是6个苹果的1/3,而另一个却是6个苹果的1/2?(意图:再次提炼分数的意义。)

2、想想做做2

把正方体个数设为9个

12个

对比:为什么同样是1/3,每份所表示的个数却不同?(意图:渗透总体数量不同,那么同样的1/3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

3、想想做做3

4、拓展练习:拿小棒游戏。

(1)拿出12根棒的几分之一

a、拿出12根小棒的1/2、1/3

b、你还会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2)根据几分之一是几根,推算整体有几根小棒

a、师出示2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这堆小棒有几根?

b、师出示3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共有几根?

(三)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及方法)

总之,本课设计通过创设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习设计有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既巩固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食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文本结构: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拟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海鸥对老人的真挚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二、说教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课文,运用勾画、批注、圈化、朗读、想象的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火花。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特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悟情的方法,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进行了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露记录下来。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

首先我以回顾性的方式进入这节课,提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啊,那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回答: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由此为新课开始奠定一个情感基调: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课文,收效良好。

(二)仔细研读,入文解疑

这个环节我又分成三步:

第一步:以“亲人”引入

学生自读14~19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先让学生在读后说说自己整体的感觉,先对文章大体思想有个认识。再用谁是你的亲人?怎样的人算亲人?那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等问题来指导学生找出那句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的话。

第二步:以“爱”为主线,围绕“意想不到”展开

在这个步骤我先请一生朗读课文16、17两段,其他同学思考:海鸥们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批注。接着,学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交流点有四处,主干问题是:①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并讲自己的`体会。②当中重点词是什么意思?③指导朗读。

第三步:总结“震撼的情”

老师先提问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事呢?再用过渡语讲解省略号单独成段的作用,既讲解了省略号单独成段的作用,又给这部分作了很自然的结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第二部分是整堂课的重点,其中的第二步——围绕“意想不到”展开部分是重点中的重点。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海鸥们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批注。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预感,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让每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们的总是不同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会是残缺的。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品味送别,想象写话

1、这部分先用师生配合读的形式再次有感情地读读15~17自然段。再用课件出示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忆与“儿女们”海鸥相伴的一幕幕,面对悲痛欲绝的海鸥,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学生分成两大组伴着音乐想象写话)

2、伴乐,生写,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读懂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总结全课,情感延伸

最后我总结全课:同学们,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铜像(出示课件图片),并且解说:20xx年1月18日,海鸥老人的塑像在翠湖公园揭开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肩上翩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同学们,老人十几年如一日与海鸥相依相伴,是缘于一个字,那便是──爱,海鸥与老人相知相随,也是缘于一个字──爱,这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有人爱自然,自然也才会爱人,地球也才能永远充满爱,充满和谐。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中诵读欣赏课文。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导入新课——课文诵读——重点字词教学——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研读 探究——检测反馈

蒲松龄《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窗扉皆洞开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9、作者写了风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分)

10、作者在结尾处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1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并说说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1)经常 (2)看 (3)大开 (4)同“才”

8、(1)(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9、共同点:“孤塔”和“危楼”都高耸入云,宫殿城郭与楼群都方正坐落。不同点:风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增多;风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减少。(意对即可)

10、照应开头,对山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这种幻景的神秘感。(意对即可)

11、变幻莫测。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奇异的自然景观的惊喜之情。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行道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xx年,那时正是俄国xx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⑴、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⑵、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⑶、“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1、第一块: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2、第二块:诵读:

⑴、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

⑵、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3、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

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4、第四块:拓展延伸:

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说课稿 篇10

品生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呈现形态主要应该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保护牙齿》这节课上,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活动,并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爱牙护齿的意识,了解保护牙齿的小常识,知道如何合理地饮食,教给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力争培养他们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通过视频体会到牙齿的重要性。二是通过漂亮牙齿与龋牙的对比,深入体会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再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牙齿的有效方法与造成龋齿的原因。最后通过一组判断题,让学生能够分辨生活中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三是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辨出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利,哪些对牙齿不利。四是通过吃饼干漱口及摸醋泡鸡蛋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去发现刷牙的重要性。这些环节水到渠成地进行,为后面的教刷牙铺垫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充满乐趣中学到了知识。最后通过老师指导实践,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适当进行了一些拓展,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让他们用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仔细回想,总结如下:

一、收获:

1.《品德与生活》课应采用活动性的教学形式。品生课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课堂中我首先确定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联系生活实践,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了解龋齿的原因,通过自己动手探索,知道哪些食物对牙齿好,哪些食物对牙齿不利。再通过亲自实验,知道为什么要刷牙,发现不刷牙的危害,通过讨论交流并看视频,总结出刷牙的正确方法。同学们在各种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学到知识。

2、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资源主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品生课的内容本来就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所以课堂中我让学生交流的大部分问题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学生正是在换牙的过程中,他们长的牙有漂亮的也有龋齿的,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因,老师上课就让他们结合体验充分的交流自己的原因;在区分对牙齿有利的食物一环节中,老师就选取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喜欢的一些食物来区分;刷牙虽然学生每天刷,但真正会刷的不多,老师就通过视频真正让孩子动起来刷一刷……上课所选的这些资源都是孩子们经历过、熟悉的事情,把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教材资源,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教育,在自身生活体验上学习,这样学生觉得是在进行和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会充满兴趣地进行探讨。

二、不足与遗憾

1、老师在问题的引导上还显得不够深入,在对待课堂生成时,机智还需进一步提升。如对待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老师关注的还不够到位。

2、老师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有点着急,不够沉稳,结课时有些慌。

为了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能更加熟练地调控与反馈,我觉得自己以后在每节课的上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弱点,提升自己的素质,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与教学机智,提高自己在问题引导及评价上的能力。在讲课之前要更充分地预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及时组织和引导,真正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验到乐趣,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真正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健康幸福成长。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2.【热门】说课稿汇总十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十篇

4.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5.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6.【热门】物理说课稿汇总十篇

7.【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缓存时间: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