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汇编10篇

【实用】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

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

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1、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

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

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__,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_

从图形中易得,s≥s’,即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

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

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

设计意图

(1)运用20xx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

(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

2、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如果 a>0,b>0 ,

用 和 分别代替a,b.可以得到

也可写成

(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正")(演绎推理)

问题4: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吗?

要证 ①

只要证 ②

要证② ,只要证 ③

要证③ ,只要证 ④

显然, ④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

(强调基本不等式取等的条件"等")

设计意图

(1)证明过程课本上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课改精神;

(2)证明过程印证了不等式的正确性,并能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3)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一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如图,AB是圆的直径,C是AB上任一点,AC=a,CB=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AD,BD,则CD= ,半径为

问题5: 你能用这个图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例1.证明

(学生自己证明)

设计意图

(1)这道例题很简单,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能够练习"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

(2)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a和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它们可以是a、b,也可以是x、y,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3)此例不是课本例题,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

例2:(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

(1)此题目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包含正用,逆用,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强调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练习 :(1)若a,b同号,则

(2)P113 练习1.2

设计意图

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学会应用。

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业: 必做题:P 113 A组3、4

选做题:

设计意图

(1)必做题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公式应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

(2)选做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时间安排:引入约5分钟

证明基本不等式约10分钟

几何意义约10分钟

知识应用约15分钟

小结约5分钟

五、板书设计

分析法证明

几何解释

例题讲解

小结

作业

例2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材是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电子商务实务》。这本教材紧扣教学大纲,依据B2C电子商务的真实业务流程所撰写而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本次说课的内容《店铺定位》是本教材第三章“网上交易管理”中第一节“网上交易前管理”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实用性强,涉及的知识属于电子商务专门化方向中的“网店装修模块”。《店铺定位》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店铺定位系统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店铺定位的含义,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2)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店铺定位策略对自己经营的网店进行准确定位,提升学生的网店策划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店铺定位方法的实施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店铺定位的策略

教学难点:店铺定位策略的初步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营销》等课程,有了较具体完善的理论知识及一定的技能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亲身网购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对于网上开店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在开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人气、店铺没有特色成为本节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学习功底较差,但他们的智力发展并不比别人差,而且他们的思维相当敏捷,对新型事物接受能力强且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他们对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电子商务类事物的应变能力也非常强。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辅。

(1)情景教学法:职业化情境设置“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怎幺办?”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体验活动更具职业水准。

(2)任务驱动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完成任务活动中。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3)案例教学法:利用“绿盒子”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更好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2.学法

(1)体验式学习法: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努力为学生创造与他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不断为学生创造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会交流合作,同进也可尽情施展他们的个人特长。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体会学习的乐趣。

(3)对比讨论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交流、发表意见,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技能操作,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四个环节构成。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3分钟)

设置情景:我们的店铺没有人气,没有特色,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怎样让店铺有特色,富有竞争力,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呢?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店铺定位。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教学法。

(1)任务与分工

任务: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网店进行定位。

分工:学生2~5人为一组,开设网店,为了更好地体现各自职能,在该任务实施过程中,网店成员分别担任网店信息收集员、资料分析员和网店策划员。

(2)任务实施

任务一:认识店铺定位

学生课前收集与自己网店经营项目类似的人气旺、皇冠级的网店。各网店信息收集员列举网店,资料分析员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网店人气旺的原因是有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含义。

任务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

学生已经明确了店铺定位的含义,那幺在网店运营中该如何运用其策略呢?

教师通过演示案例库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归纳店铺定位的策略:特色策略、价格策略、专业策略、附加值策略、情感策略。在学生对店铺定位策略流程有一定了解后,各网店根据经营情况进行店铺定位策略的运用,写出店铺定位的方案。

(3)任务评估

任务评估从店铺定位方案入手,而在评估时从定位准确、定位创新、团队协作、团队分工四个方面进行。进行生生互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逐一补充并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4.布置作业

网上冲浪,自主学习成功网店案例。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实战,学生已开设的网店正在发生着变化,准备开设网店的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店铺定位的学习,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获得网店经营实战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DDDD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DDDD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DDDD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DDDD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DDDD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DDDD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DDDD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对比

乐园――――――无味

向往自由快乐生活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惜缘

说课稿 篇4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九课《丰收之歌》。它汇集了欣赏《丰收之歌》、《丰收的喜悦》以及歌曲《桔梗谣》、《圆圆和弯弯》四首音乐作品,表达了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唱、表演歌曲《桔梗谣》,第二课时欣赏《丰收之歌》学唱《圆圆和弯弯》,其余内容放到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桔梗谣》采用3/4拍节奏,音乐轻快明朗,是一首曲调优美,带有舞蹈性节奏的*鲜族民歌。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共有七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整首歌曲前后既统一,又有变化,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从中,可使学生触及到*鲜族优秀的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鲜族的民族风格。

2、能边歌边舞表演《桔梗谣》,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

3、鼓励学生自选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在听、唱、奏、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鲜族的民族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鲜梦》这富有*鲜族特色的音乐声,做拉裙子的动作点步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鲜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鲜族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其次又通过引导学生听、律动等形式,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鲜族人民的服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鲜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和老师一起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优美动听,富有舞蹈特点。他们的舞蹈舞姿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学唱歌曲《桔梗谣》

1、解题:桔梗,是*鲜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

2、聆听范唱,教师边唱边舞,激起孩子的兴趣

3、学唱曲调:把曲调做成七张卡片,每张卡片4小节,并编号。 然后,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合作练唱、小组比赛唱等形式学会演唱曲调。

4、 再次聆听范唱,学生跟唱几遍,接着跟琴填唱歌词学会演唱歌曲《桔梗谣》。

(这个环节中,对于曲调的学习我采用了制作卡片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易化难点,再通过学生合作练唱、小组比赛唱等形式,使枯燥的练唱活动变成了有意思的学习,即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又增强了群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

四)表现歌曲《桔梗谣》

1、组织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引出本首歌曲的主题:劳动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我们要热爱劳动。

2、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伴奏乐器,按课本上提示,为歌曲伴奏。

3、鼓励学生自由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4、师生一起复习*鲜族的舞蹈动作,鼓励孩子们为歌曲伴舞。

5、 开个小型的演唱会,请孩子们表演唱、物、奏。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性、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此外也进一步地深化主题: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桔梗谣》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永远孜孜不倦的追求!

说课稿 篇5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中的一课。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能利用电线、电池使小灯泡发光,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电路出故障了”,设计制作了“电路检测器”之后,便于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认识和检验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我来做个小开关”等课题。学好本课是之前学习的一个运用与延伸,又是后续研究内容的一个基础。

二、 说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地位,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检测一块橡皮和多种物体的过程,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经历预测、检测、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活动中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三、 说教学重难点

仔细斟酌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科学检测多种物体的活动过程;难点为:经历预测—检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

五、 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课始,创设情境,将不同的物体放入自制电路检测器装置中,猜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领学生认识像铜丝这样的物体能使电流通过,叫做导体;像塑料这样的物体不能使电流通过,叫做绝缘体;从而揭示本课研究的主题。

(二) 探究学习 自主构建

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是科学检测一块橡皮;其次是科学检测多种物体。这一环节,采用了预测—验证的探究模式,通过分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质疑,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 拓展研究 安全教育

铃声不是学习的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最后一部分,设计了一些问题:电线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结构?巩固所学内容。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后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绝缘材料?哪些地方运用了导体?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用电?抛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调查研究,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研究热情、拓展了研究的时空。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鄙、夷、兑、蠢”,理解“彩票、光顾、欣喜若狂、鄙夷、恳求、迫切、怦然动心、兑奖、诚信、慕名、真诚、愚蠢、不可思议、犹如、熠熠生辉”等词语。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能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学习这几课你有那些收获?

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二十课《彩票》。(板书课题:*彩票)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你还能围绕题目提出哪些问题?二、检查预习,解决问题。

1.说说你是怎样预习课文的?

2.指名朗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出读错的字音。

3.交流读文情况,检查字词。

4.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按照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读书思考、感悟。

(1)边读书边画出林海燕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想一想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中奖者?

(2)画出描写中奖者的语句和林海燕的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中奖者不相信?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体会中奖者和林海燕的心理。

第一次:

中奖者:“你别蒙我了,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即使中了大奖,彩票也在你那里。”“唉,现在的人哪,大家相互不信任。”

第二次:

中奖者:“几百万的巨奖哪能这么轻飘飘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呢?不可能,还是不可能!再说,这时还在别人手里的彩票就像水中之月,离自己远着呢!”

“你我算是熟人了,我又不会少你钱。”

林海燕:十分焦急,带着点恳求的语气

(3)为什么林海燕十分焦急?此时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有没有想过把彩票归为己有?

第三次:

中奖者:“他看了看手中的彩票,真的中了大奖?他有些反应不过来,半信半疑地到了兑奖中心,等领到了五百一十八万元巨奖时,他仿佛在梦中一般。”

林海燕:激动。

4、出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1)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此时你想对林海燕说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

假如那位中奖的先生要送林海燕一面锦旗,请你帮他设计一下锦旗上写的话吧。比如“诚信无私”“诚实守信的楷模”……

四、作业

1.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

2.了解周围同学诚信的故事。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说明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形态。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9个生字以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将诗歌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感受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

2.感悟品味,激发情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启发想像,拓展练习

在教学《雨点》时,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像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还有另外一首儿歌当中,也设计了说话练习,小雨点,滴滴嗒,()乐得()。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4.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雨点》这首诗歌,简单明了,孩子们易理解感悟,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带出关于雨点的一组专题儿歌,我从课外选了两首关于雨点的儿歌和一首古诗《春夜喜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感悟,激发孩子们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体会儿歌语言表达的精妙性。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将从生活实际入手,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引入近似数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概念。

2能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3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能按照要求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求知的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1)我班有__名学生,__名男生,__ 名女生;

(2)我今年 岁。

(3)我的体重约为__千克,我的身高约为__;

(4)我们的数学课本有 页

(5)量一量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厘米,宽度是 厘米设计说明

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数据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

问题2:在这些数据中,那些数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

师生共同完成:

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近似数。

你还能举出准确数与近似数来吗?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近似数?

设计说明

在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情况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准确数,如:我国人口数时刻在变化,无法得到准确数,有时是实际问题不需要得到准确数。

(二) 探索活动

1、某班约50人,与准确数54人的误差是多少?

2、为什么产生了这个误差?

师生讨论以后得出是因为精确度的问题。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54精确到个位,而这里的50是精确到十位。设计说明

使学生明白近似数的精确度。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3、按四舍五入对圆周率=3.1415926p取得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设计说明

学生感受四舍五入取得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即指出精确度。

(三)、例题教学

例1.小亮用天平秤一罐头的质量为2.026kg请按下列要求去近似值,(1)精确到0.01kg,(2)精确到0.1kg,(3)精确到1kg

2.0后面的0能去掉吗?近似数0.1与0.10有区别吗

例2、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对下列取近似值,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某人一天饮水1890ml(精确到1000ml)

(若近似成20xxml,你认为正确吗?近似数20xx精确到哪一位?这与精确到1000ml矛盾,那该如何表示呢?2千或2×103,当这个数比较大时,第一种表示方法方便吗?)

(2)地球上七大洲的总面积约为149480000km2(精确到10000000km2)(3)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的红光的波长为0.000077cm(精确到0.00001)

这是以实际为背景的题目,说明生活中有很多近似数,这里要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近似数,或其他方法表示,教师可适当点拨,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

例3、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1)

(四)、随堂练习

1、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⑴某词典有1752页。⑵量杯里有水50ml。

⑶女子短跑100m世界记录为10.49s。⑷世界人口为61亿。

2、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0356(精确到万分位);(2)61.235(精确到个位);(3)1.8935(精确到0.001);(4)0.0571(精确到0.1)。(5)0.0239(精确到0.001);(6)414.45(精确到个位);(7)0.0571(精确到千分位);(8)23.45(精确到个位);3、指出下列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1)13亿;(2)0.36万;(3)2.3×108;(4)23.56亿;(5)2.9和2.90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以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数据引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在了解了近似数后,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近似数?”并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或难以得到准确数,有时是实际问题无法得到准确数。

2、拓展练习以生活为背景,不过数据有些大,学生易出错特别是要用到科学记数法,教师要做好点拨,讲解清楚。

3、鼓励学生去查资料。收集数据,培养数感。

说课稿 篇10

今天我说的是浙江版小学思品第五册以“爱公物”主题的内容——《爱护公用设施》。课文按照哪些是公用设施,为什么要爱护公用设施,怎样爱护公用设施这样三个要点来设计教学内容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人都要爱护公用设施。

下面,我简单地谈谈学情:三年级孩子年龄较小,他们虽有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对他们进行以此为主题的教育,无疑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个体的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公德。

2、能力目标:能自学爱护公用设施,培养爱护公共财物的好品德。

3、知识目标:知道在我们学校和居住地区有哪些公用设施及公用设施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明白公用设施及公用设施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能自学维护。

教学难点:不损坏公用设施,并能自觉地去爱护公用设施。

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标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应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注意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观去观摩、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因此,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上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及居住地区的公共设施,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下面我重重谈谈预设的几个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首先,我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喜欢公园的美景吗?教师随即出示几幅公园美景的课件。我顺势出示下面一图画,小红跟妈妈一起到公园游玩,妈妈带小红荡秋千、过山车等,小红玩得很开心。为了表示对妈妈的感谢,她随即摘了朵花送给妈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想?

这时,我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分析、判断、让他们充分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为教师及进调整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做好铺垫。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部分,我先用课件出示公园景色,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同时让他们通过看看、说说把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好本课的主题打好基础。)

活动二:看图片,说说作用。

1、说说自己身边的公用设施,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周围有哪些公共设施吗?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教师随机出示课前拍下的周围公用设施的图片(如邮箱,果壳箱,公用电话,健身器材,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等。)

2、补充说明公园设施

刚才同学们明白了身边的这些公用设施跟我们生活密切联系。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让同学们看看,你能说说图上出示的还有哪些公用设施吗?它有哪些作用?(教师依次出示公园、图书馆、影剧院、堤坝、铁路等。)

3、从反面说说公用设施的作用。

是呀,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可是老师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有些人偷通讯光缆、挖窨(yìn)井盖等破坏公用设施的行为。你能说说这些公用设施被损坏的后果吗?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出示图片):有人放风筝了线路,造成停电,使得工厂停工,街道晚上一片黑暗,老人摔了路,学生不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做作业。另一幅图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没了窨(yìn)井盖了,摔到窨井里,当场死亡,窨井成了城市的杀手。许多老人、小孩就是因为它而离开人世。还有一幅图:因为交通标志遭到损坏,两辆货车相撞,造成人员伤亡。

公用设施的损坏,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还给国家财产遭到破坏,甚至给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和范例,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本活动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把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由静态转向动态的、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画面。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获得道德认识:公用设施对人民生活国家建设的作用很大,我们应爱护它,从而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打下基础。此时,本课的知识和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

活动三:结合实际,说说怎样爱护公用设施

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后,为了让他们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准则,我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首先,我出示本地居民区健身器材遭破坏,公路两边的公园里的草坪被踏的镜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当学生颇有感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到人人都应爱护公用设施时,我趁热打铁,“那么,我们应怎样保护公用设施呢?

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样参与面广,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此时,我积极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中,通过反馈,教师适时点拨,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爱护公用设施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公德,是少先队员应尽的责任。

然后,我让他们回到小红在公园摘花给妈妈的案例,说说你现在的想法,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爱护公用设施要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

最后,教师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0条,第25条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人人都应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否则将违反法律。

(新课程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本活动我采用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思维、体验、巩固他们已形成的道德认识,并把这一认识转化为内在的准则。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能力目标得以完成。

活动四:课后延伸

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做一个好少年”的中队活动。(如擦洗街上的信箱,给有关部门反映公用设施存在的问题,给市民写一封倡议书等。

新课标认为:教学的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情境,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现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一活动,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进一步使他们在宣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巩固、内化爱护公用设施这一道德行为。

板书设计:

爱护公用设施

应从身边做起

爱护一草一木

保护每一项公用设施

【【实用】说课稿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编5篇

2.【实用】说课稿汇编7篇

3.【实用】说课稿汇编6篇

4.【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5.【实用】说课稿汇编10篇

6.【实用】说课稿5篇

7.【实用】说课稿集合5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9.【实用】说课稿汇总6篇


缓存时间: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