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云房子》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它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字描写了一场雨过后,天空中云的各种形态。本文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云的不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以读导学”是本校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身心特点而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语词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语文内容。“以读导学”顾名思义“读”就是不同形式地朗读;“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义,其二是让学生能学会朗读的技能、技巧,掌握阅读方法。“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

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获得领悟、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我对《云房子》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并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通过不同层面的朗读,感悟课文。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词语:如“玩耍”、“水汪汪”,在朗读中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

2、读好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小鸟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读好,再读好句子,由此让学生感悟读的方法,并通过练习提高。

3、说话训练:模仿重点段,用句式“有的……有的……也有的”说话,达到知识的迁移。

4、积累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读中理解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领悟文章和词语的深刻含义,在“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如对“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一句中“水汪汪”一词的理解,并不需要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朗读让他感悟到“水汪汪”就是指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镜、清纯、碧空万里,感悟之后用朗读表达出来。

2、读中感悟方法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在教学的一开始,直接引出了重点段第二段,这一段作为重点指导朗读的一段,通过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心情来读好第一句、第二句。后两个重点句,先让学生边读边想写了哪几种云房子?各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看看多媒体,读读重点词“很高的大楼房”“很宽的大礼堂”“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一点点小的”,在看中加深对云房子样子的体会,在读中加深对云房子的感悟。抓住重点词读好,然后连贯起来读句子、读自然段,就能较顺利地读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方法渗透到过程中去,通过朗读实践让学生感悟到读的方法,即抓住重点词及句子的语气就能读出句子的感情。在指导学好、读好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一段朗读好,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找出他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这一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给其他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深入地去感悟读的方法。最后上运用方法自己把其它段朗读好,在感悟、体会中得到语言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3、读中积累语言

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而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云房子》是一篇语言清新、活泼、优美的文章,是积累语言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记忆力最强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朗读,使学生体悟到语言的精当、准确、优美,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

4、读中迁移内化

本文第二段中有两个句式“有……有”“有的……有的…..也有的”这时一个很好的句式训练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到文章语言的清新、活泼、生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内化。在第一教时之后,我让学生去观察云,去找找云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云的多样。第二教时时,在充分朗读、背诵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积累了语言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 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1.来源 逐级递减

2.起点 2.表现形式

3.渠道 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 1.最高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由陈纯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我今天所教的是《美化工作表》这课的第二课时,它是本书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调整单元格的大小、设置表格边框和颜色以及表格图案的设置,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个好头。

为此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行高列宽的调整、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表格图案的设置,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动套用格式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对照式导入,以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积分表

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积分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 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 法想渗透。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 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小组讨论法: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采用两个学生一组讨论的

方式进行学习、单元格的大小的调整和自动套用

格式的使用采用模仿性学习法进行学习。

(2)模仿性学习:对设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双双讨论,在探究中找到乐趣。

【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边框设置的过程。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

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教材处理 】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具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3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EXCEL中数据格式的改变。第二课时学习行高和列宽的调整、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表格图案的设置等。第三课时学习自动套用格式及上机总练习。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 】

1.课前准备:将课堂中学生所用到的数据或文件先传至 学机,尽可能避免课堂学习气氛冷却。

2.导入新课:利用事先处理好的二张有关中国足球的数 据表格出示给学生看(边看边评,2分钟)。

3.授新课 (20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 (授新课)】

a. 教师先利用新知识点:即手动调整“球队”这列宽度,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行高调整的操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参与寻找用菜单调整单元格这一新知识点。学完单元格的调整,让学生初感表格“美化”,以整理原始思维,顺利过渡到下一问题。

b. 引出问题,并展示实例。

(1) 教师在演示外边框的设置可利用比较法,一种是选取整个表格进行边框的设置,另一种是少选“球队”这列进行边框设置,让1-2名学生总结说明其原因(让学生明白进行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

(2) 在老师指导下叫1-2名学生演示添加/删除表格边框

(3)教师讲述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内、外边框],在掌握的基础上详细其设置的顺序。并预先布置下来呆会儿在做习题试验时,学生两人一组,并将表格[边框][颜色][线型]设置次序打乱,并一一记不同序所对应的结果。

(4)教师在讲述表格图案设置这个知识点,根据学生喜好,由学生指出要设置的底纹和图案,教师帮助完成,这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c. 提出问题:

(1)怎么删除表格边框的某些线型?

(2)能否设置一种有立体效果的表格?

(3)同学在进行一系列美化之后,尽管每位同学都很满足自己的作品,但如果你是一位一个大公司的

专职文书,每天要处理很多这样的工作品,如果要经常美化会很不实际,EXCEL中是不是有解决问题的相关设置(趁此引入表格自动套用格这一知识点)。

4. 小结本节内容(2分钟)

5. 巩固练习(21分钟)

[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的习题进行练习(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其中有要求学生记录的要做好笔记,需要讨论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双双讨论,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说教法:

1、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 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设计体现了本人对作品的认识,

这篇说课稿根据新课标以及教参,结合本人平时的理论积累撰写的,必然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说明:

《安徒生的故乡》是小学语文实验本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故乡——美丽的丹麦城市奥顿斯。这篇课文以奥顿斯的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房屋、小河、树木、以及小河两岸的景色和小河给安徒生带来的幻想,以此来突现奥顿斯这座城市的美丽。课文把小河两岸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美丽。“清幽的小河”,“缓缓地从城市穿过”不仅写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写出了小河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一片宁静气氛。“红叶似火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桦”、“长条拂水的垂柳”更让小河两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鹅,又使小河变得富有生命,这一静一动地描写着实让人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入学来,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从原来的胆小怕、回答问题,到现在自信、敢于发言表现自己,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机。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小组合作不够默契等现象。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3个生字和11个词语。注意“缓”、“疏”的字形;理解词语“疏疏落落”、“红叶似火”、“长条拂水”

2、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展开想象,把

句子说具体。

4、 积累课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重点、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品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感受奥顿斯的美丽。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顺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积累语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到导入课文。

2、通过子读课文,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把课文读正确。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品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感受奥顿斯的美丽。

4、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顺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5、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展开想象,把句子说具体。

6、帮助学生积累语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全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丹麦城市奥顿斯的美丽。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激发学习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我们推进二期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进的,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最终只有切实地落实在我们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中,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稳定的、持续的、具有多种推动力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期课改强调优化学习方式,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安徒生的故乡》这一课中,让学生与自我体验,在品句中积累,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策略:

1.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是谁写的?关于安徒生你想知道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思绪,很快地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这样,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热烈的求知欲。

2.抓住关键,品读句子。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的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因此,我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安徒生故乡风景的语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词语,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说出句子的关键之处,在朗读过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红叶似火”、“长条拂水”等。同时,词语教学的形式多样,更加便于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词语。

3. 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

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小组内的朗读、组间自由组合的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熟记课文的语言。整堂课书声朗朗,在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语句。

4. 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发言的,可以在小组讨论时发言,这样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又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要训练学生认真听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交流看法,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等,当要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先想后说并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谈出自己的意见时,语句要婉转,同时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中肯时要及时接纳。只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后,他们所焕发出来的学习激情和智慧则是无可限量的。然而,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要起指导作用,并担任巡视者,及时督促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与讨论,并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疑问,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合作学习,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学习课文。课堂上我也深入到几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时适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小,小组合作学习还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学生仍表现出拘谨,胆小,不够主动,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

【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编五篇

2.说课稿汇编五篇

3.关于生物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4.【必备】说课稿汇编五篇

5.关于说课稿汇编五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五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9.【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缓存时间: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