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教学活动3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1.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中国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

1.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

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研习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二)精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习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习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三、迁移练习

(播放画面)

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

四、布置作业

(一)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二)思考课后练习三。

教后记:

1、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重点、难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2、播放课件(幻灯片)(图片:安塞腰鼓):

问:有何感觉?

二、重难点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重音、音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影(课件)显示:

一、1~4自然段 表演前

二、5~27自然段 表演中

三、28~30自然段 表演后

6、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三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投影显示:亢奋、惊心动魄、震撼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上考虑。

11、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几句话?(课件:幻灯片)

12、本文除了这些精典的语句外,还大量运用对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燃烧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写作、人生思考有所裨益。

五、作业

写一篇心得。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 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 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 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 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 淋漓(lín lì):① 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 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 ) 闪射( )

火烈(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搏击( ) 辐射( )

⑵ 境空:

① 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 是( )。

②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③ 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 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 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 束缚( )

闭塞( ) 欢乐( )

摆脱( ) 冰冷( )

恬静( ) 困倦( )

⑵ 简答:

① 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 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1、“审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力求在“诗意”与“歌韵”上突破,激发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不是很了解,我试图通过剖析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成为一个关键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成了一个重点。而反复读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之情感。

2、学习课文9—20自然段,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

重点难点:

1、重点:后生及舞姿部分。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悟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火烈、狂野”(板书)。现在,我们再次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它,去领略它,去欣赏它。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复习“舞蹈”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

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

(2)、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二、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

(一)学习“响声”部分

1、出示9-10自然段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9小节,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

4、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如果不用“牛皮鼓面”来比喻,效果怎样?(“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隆隆……)

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二)、学习“后生”部分

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3小节。

1、出示12-13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评议)

3、这是怎样的后生?

4、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见课件)

(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教师指导、示范)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6、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见13小节)

7、小结: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学习“舞姿”部分

过渡:你们喜欢“舞姿”吗?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1、出示第15自然段。

2、齐读。

3、这是怎样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

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4、拓展,看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

5、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四)、体会反复的好处

过渡: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

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播放视频“腰鼓表演”)

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

1、范读17自然段。

2、学生大声读。

3、交流感受。

4、简介创作背景:

黄土高原曾经出现过秦、汉、唐的繁荣,可是现在,黄土高原却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革开放给国家都带来了希望,刘成章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1986年,刘成章创作了《安塞腰鼓》这篇优美的散文,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的精、气、神。

有一首歌唱道:……(多媒体播放《我热恋的故乡》片段)

5、齐读,加深体会

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

1、教师引入,学生轻读18-20自然段。

2、“它”和“她”分别指什么?

3、给你的感觉怎样?

4、“一声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

5、这里的“静”和开头的“静”有何异同?

(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当点拨。)

六、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成章。

七、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12-16自然段。

2、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习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附:中国民间舞蹈】

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狮舞”除以上表演形态外,还有至今流传在陕西省城固县的“狮舞”一绝:“笑和尚耍狮”。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进表演,又将最后集中于旷场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们索性就把过去有着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为春节娱乐式的民间文艺形式称为“社火”或“秧歌”,把这支浩荡的队伍统称为“秧歌队”。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因此,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一定要表演《孔雀舞》。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黄土高坡》

1.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土高原、黄土、黄河、红高粱、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2、多媒体介绍安塞腰鼓,学生欣赏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气势

1、欣赏电视散文《安塞腰鼓》的激情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可小声跟读

师过渡:“好一个安塞腰鼓!”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欣赏完这个短片的心情和感受吗? (惊心动魄、气壮山河、气势磅礴、气冲斗牛) 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是否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请你带着满腔的激情,以饱满亢奋的精神,豪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放声朗读吧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住一会为老师同学来一次震人心魄的朗读表演

●找感觉

2、自由朗读,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朗读指导:

四部朗读法:

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比风采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可以小组展示,可以个人展示,看谁读得感情充沛,气壮山河

●知内容

4、用“ 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文中的语言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小组合作交流)

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激越的鼓声美

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击鼓的后生美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变幻的舞姿美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习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1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为什么的思想去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 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 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 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习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知识目标: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 point工作环境暴风影音工作组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xx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的过程,描述了一个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中排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领略西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

师:我们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提示历史中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腰鼓的仪式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及教师对于安塞特点的提示,了解安塞腰鼓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激情与仪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品读课文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明确:气势 修辞

(师引导:文章读起来慷慨激昂,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大量运用不同形式的排比。)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生归纳出: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并进行提取、分析并整合。)

活动二:朗读表演

1.小组合作找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勾画排比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大家齐来演一演。

4.全班一起理一理。

(设计意图:全班一起整合文中的排比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言的特点。)

抒发感受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

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会想些什么?

说一说,从演员和观众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的思考。(同桌合作研读。)

师小结:不管是鼓者还是观者,此刻都全身心的投入,鼓者只有用力地敲,用劲地跳,充满力量,才能打破,甩掉,身上的重重束缚,;而听者,只有震撼,深深的震撼,震撼于这样一种奔腾的力量,从而受到感染。

(设计意图:代入性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里所歌颂的强盛的生命力、勇于冲破束缚的能量。)

我来创作

活动四:我手写我心

排比的力量这样的强大,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灵魂的写手,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吧!

(师播放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学生写作。)

结束语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兼美、气势恢弘的散文,它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而这种激情与活力,作者正是通过一组又一组的排比式抒情表现了出来。让我们记住这种激情,让我们牢记这种气壮山河的力量……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 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 掌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文字与表演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点击一段安塞腰鼓的音乐)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

2、让一二位学生讲讲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3、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4、请几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各自喜欢的缘由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作一二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此外,对于学生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作些引导和挖掘)

三、品味语言,把握修辞

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排比:营造了一种有力的气势,使语言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统一。

反复:使语言又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短句:有力地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读起来铿锵激昂

四、模仿课文,写作练习

1、听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个句式为例仿写。

(1)这琴声,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请几位同学把所写的段落交流一下,教室可请学生点评也可自己作适当点评。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的凝练而又富有动感多余眼,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虽然现在的大西北依然经济落后,但是我们从那些茂生生的后生身上,从那隆隆四安塞要构声中听到了生命的力量!相信那片响彻着隆隆鼓声的黄土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而这当中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明天的安塞腰鼓将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地震撼人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目的】

1、德育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理解生命的内涵。

2、能力点:理解排比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知识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即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2、放教学录像。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三、正课研讨

1、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想。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⑴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⑵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⑶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然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分成四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10、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怎样写?

虚写。

12、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四、课堂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 ) 闪射( ) 火烈(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搏击( ) 辐射( )

第二课时

一、抽查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研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于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因为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7、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13、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14、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可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⑴ 铿锵的短句;

⑵ 激昂的排比;

⑶ 疾猛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 束缚( ) 闭塞( ) 欢乐( )

摆脱( ) 冰冷( ) 恬静( ) 困倦( )

3、简答:

⑴ 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⑵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⑶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⑷ 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缓存时间: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