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札记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札记,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

这本书是在我旅行的途中开始看的。这本书早已有所耳闻,但选择这本书的原因除了它的名气以外,还是因为莫名的缘分。书架上的书没有几个适合在旅途中阅读的,但是这个是个例外。

书名,皮囊。正如,努力在寻找旅行的意义的你我。

从前很讨厌这种矫情的文字,毫无意义,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类文字书籍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从偶然决定看了和菜头的文章开始,我突然开始觉得应该细细的品一品生活中细节,那些文字钉子搬扣入内心,表达出了我体会到却又迅速遗忘的感触,才发现,这种感触,才构成了生活。

读罢这本书,摧毁了我现在的生活。

我也开始琢磨皮囊以外的意义。我也开始面对慢慢老去的父母,慢慢老去的周围诚惶诚恐。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即将和这个真是的世界迎面相撞,不奢求软着陆,但我同样不知道怎样才能增加一些缓冲。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生活该怎么办?就像书中的那些人,在同样的年纪,不知所措,只能向自己所属答案。

书读完了,旅程也结束了。现实生活又迎面而来。旅游只能暂时掩盖生活的难,最后还是要边工作边思考。自己想要的,先得改变自己,甚至是自己厌恶的那样,最后才有资格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在慢慢的改变,变得和从前面目全非,却在别人问起来变化这么大的时候,笑着否认。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2

沉!这本书勾勒的父亲真实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两个“阿小”扣除一个“神明”共九个人物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父亲的形象是“懦弱又可爱,兢兢业业一辈子”;母亲的形象有时刚强,有时“慷慨”有时又无比“脆弱”;爱情的得而复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后的死亡,“美丽”的形象是呐喊又无助;两个“阿小”的对比,角色的互换性十足,两个人物妥协于生活的方式,一个是得到“香港”,一个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门的敞开与闭合,不合时宜的负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唇”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闯爷一枚,把有形无形的“hope”贯彻始终,厚朴的形象是“青春无敌也有敌”。其余两位,阿太和“圣诞节”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门又走进另一扇门,门里面“拓”出的风景真实的同时又极其凄凉。有对家的记忆,有对儿时的回忆,有对中学和大学的追忆,最后是对自己对命运的不断追问。这些追问有的答了,有的又没答,确实帮助读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3

阅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刚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择的时候。之所以喜欢它,是刚好在这本书里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个热血青年,那个从小被父亲灌输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张地图那么大,在作者的影响下执着的向往北京奈何家庭条件不允许,直到临死前还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实,这个人除了满身干劲行动力极强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靠夸张的哗众取宠博取大家眼球,组建的‘世界’乐队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半吊子无疑了。

可是这难道不是我吗?懦弱,胆怯,纠结……曾经我也迷茫过,怀疑过,否定过,总是顾虑太多,父母也总是碍于那副面子而觉得半途而废是不光彩的事,没法跟亲朋好友交代,但无论怎样,这一次我终于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择,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们也劝过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否正确?有没有一天我会后悔?但至少现在,我不后悔,我做的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长大,需要学着去生活,而不是永远以理想和责任为借口活在他们所想要的世界里,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闯闯!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4

放在书架中很久了,不管是电子版还是实体书,也一直没有拿起来,说实话,以前每一期都会看,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问答,诸如此类,出版的书是,不知是时代下青年的原因,还是编辑的喜好选择,表达,描述,中心都说不上不好,但就是不能够在心里留下太多痕迹,各种风格的,漫不经意,深沉,散漫,冲动,悲呛,喜剧性,怀旧等,年龄渐长,也愈来愈难以激起涟漪。在这种个人偏见下,皮囊也迟迟未看。人生来一具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从阿太,父母,阿小,张美丽,HOPE(厚朴),生命中经过和相交的一部分人生,各人环境我,各具性格,生命之重,不在于每个人的性格思维,而在于时间时代和冥冥中命运给所有人复杂缠绕的牵扯与遭遇。

一直都很喜欢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上帝视角的小说,能将一件事情方方面面极尽详细的叙述出来,从环境到事态发展,作者操控情节又不干涉其中;另一种就是自身经历与其中想法,也许带有一些个人观点,但却已自己视角看整件事,直指内心。唯一的难度就是不着痕迹,不刻意描写,也不刻意回忆,不刻意添加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5

已经好久没有看一本书让我又画又写。

让我这么血脉喷张。我种文学小说,我是排斥的,我好像不喜欢听这种故事,总觉得那种心理学,经济学,如何使人变得聪明,会说话,才是让自己变强的决胜法宝。我好像在厚朴的身上看到自己欲张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理想,总觉得自己应该是放荡不羁,活得洒脱,与众不同的。然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那种总是被梦想膨胀撑大的自己心里有把秤,曾经内心也有一万种幻想出来的愿望和现实也很冲突。

或许正是没有厚朴那样对内心欲望强烈的实现所抱有的决心,所以只能弱弱的放弃。在我这个年纪也很通熟的想要强调理想,就是以后怎么尽量赚到钱怎么能做出一番大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功利心,但是始终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在被现实一步步的磨平棱角,但也明白社会就是这样的。改变不了世界,所以只能改变自己。唯一觉得庆幸的是,作者想要珍惜的,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作者说的话让自己很有共鸣,不管是阿太说的,还是对于母亲对于父亲的强烈执着的爱,还是病房里人心与人心之间的隔阂,厚朴被幻想出来的欲望撑破的自己。还是阿小的逐利。张美丽的追求……都让我觉得生活很现实。

同时也很有血有肉。在各自的皮囊里无处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经过多少次的挣扎才会找到一种与社会现实的相处的模式。你我他都是。很值得自己思考。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6

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但天才阿展最终也没能如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达努力过上了。

是啊!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对故乡的仇视,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时一个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过于压迫自己,期间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确有压力有压迫,但再大的压力和压迫也要一步步来,如果太过于在意和紧绷会让我们变得功力和自私,最终浮躁。

甚至在出现一些打击时,心里的安全防线会全数崩塌,有的心理强大的会再次站起来,不强大的可能会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还会选择自杀,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通病,为什么平时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自杀了的原因和罪魁祸首。平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把他们压的太累了,以至出现在一些挫折他们软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选择离开。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7

是顺着李敬泽的序开始读的。序写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伤心,竟然也成了我全书阅读的惟一泪点。我知道,共鸣应归功于作者的唤醒,这是一部不想让人们遗忘过去的书,它也许达到了本应的目的,其畅销程度或许堪比对岸的吴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对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吴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价值评判,但《皮囊》有,读罢会觉得心里的那种不好受,不是因为情节的,而是因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复着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人性的,还有文化的。

它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中国文化中剿灭人之快乐的“无物之阵”,鲁迅在创造这个概念的时候,描摹了一个想冲出铁屋的人,他把投枪掷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敌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过是幻像,他一个也杀不死,最后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枪的人是错的吗?如果世间给他一点温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可能。可惜这本书的意义表达比“死”还冰冷,起码给我的是这种感受。于是回想起路遥为什么伟大?因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伤,还是能够感觉到他那颗暖的心。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8

六小时看完这本书,一开始看完一篇故事总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因为故事内容太过真挚和残忍,让我感慨良多。看到一半,我还不知道作者所谓的皮囊是什么,只是有着“躯壳”这层理解。到后半部分,越来越多的文章直指作者本身的内心活动,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撕开,也把自己熏得满眼泪光。我不再想给皮囊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慢慢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皮囊只是人体的一个躯壳,终有一天,时光会把它带走,但我们还有心,通过心去温暖彼此照亮彼此”这本书不仅有着心灵的陈述,更有关于没有表达却无比伟大的爱情,有着城市化发展的变迁,有着乡下人的偏见和纯朴,有些浓浓的故乡情……有些许多许多东西,但是,正如书的最后一段所说,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我们不同的人生阶段再读这本书,定会有别的感受。但此刻,?它照亮了我内心小小的一部分,也愿他能去照亮更多人的内心,让我们懂得所谓的“理解”。好书!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9

生活远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这一副样子……

我们的皮囊裹夹着我们的灵魂,灵魂背着这副皮囊在行走,

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一个人独自阅读的好书,而我利用一个零散时间堆砌而成的时间内阅读完,无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这是一些需要重读一遍的好故事

那个最终湮没在别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张美丽;那个家境遭遇变故的香港阿小以及总在模仿渴望中的渔村阿小;所谓‘别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还有肆意张扬要过不一样生活的厚朴……

曾经表面的繁华与光鲜往往最后只是换来一片唏嘘,然而却是我们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够一直呈现的美丽样子,而一时的失意与悲愤却让我们去经历风吹雨打,打造的坚毅的皮囊往往更适宜我们灵魂的安放……

或许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痛苦或美满,而灵魂的厚重与清澈才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胀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远,而灵魂的酣畅淋漓与满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见最真实的生活。

因为,或许,是我们强加赋予了生活太多的意义,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阳的东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0

初见书名是带了有色眼镜的。然而读完前几篇,就着实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内在含义,也明白了序中所说“不要在公共场合读它”的建议,因为是真的会控制不住,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流泪。

作为写过260万+字报道的记者,作者有着娴熟的写作技巧,但是在我看来丝毫不虚伪做作,相反却总是直击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带给我对亲情的回忆,后半部分则带给我更多的思考。说实话,在一口气读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后,我真的沉在那个世界里了。跑去厕所,靠着门,不愿出来,不愿见光,也不愿说话。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呢?当然,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我像作者一样,用“制高点”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价值标准给他们一个评判;又或许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样,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却最终没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应该是游走在这个世界的灵魂,了解人类的七情六欲和虚伪做作,不愿与任何一种所谓“流派”有一样的观点或瓜葛,只愿飘在半空,观察、嘲笑、羡慕和悲伤,然后转场离开。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1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这条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之前小时候就这么想过,小学在乡镇中学读,中学在县城读,大学在省会读,研究生来到了一线城市。想来,这便就是人生的轨迹吧,一步一步,慢慢晋升。内心的一点小目标终于得到满足。其实,活着,有些目标是挺好的。

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可以吓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

其实,作者说的这样的感觉我很有感触,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的经历还是很熟悉的,小时候的记忆仍然还是存在的吧。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城市规划好的,各种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娱乐设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不过确实有机会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吧。

再走几步看看

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再等等,让时间给予最合适的选择。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2

没想到这本书给能让我有感而发这么多,昨天的文章主要侧重于个人看法,今天则更多情感的抒发吧。

除了这些文章,触动我的还有什么呢,我想,还有阿太对作者说的那些话,关于人不过是一具皮囊的言论;还有作者不时发出的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和更深的连接;还有久别后的朋友之间的疏离与扼腕。

谈到故乡,我始终没有那么大的情怀,想起有一次,爸爸喝醉酒,照例开始教育我,念念叨叨故乡之于自身的重要性,我没有他期望的那么多对故乡的眷恋,但是也不是他口中那副急于摆脱故乡的形象。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从未真正背井离乡过,学生时代每年逢假期就会兴冲冲地赶回家,那不是故乡,那只是我的家乡,那只是印在火车站优惠区间上的站点,那是可以用74.5的硬座、117.5的二等座、121的巴士、4个小时的车程来衡量的地方。

我真正奔赴的,只是个我父母亲所在的地方。

然后,只要被爸爸瞪一眼就会眼泪汪汪的我,委屈地辩驳:“对我来说,故乡就是有我爸妈的地方。”

然而今年开始忙碌着找工作,当承载我希冀的简历纷纷奔向天南地北各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候,当它最终落户在杭州之后,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查一查回家的航班,而后也开始想,以后兴许一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了。

这时候看到《皮囊》,突然对故乡,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

泉州是一个海滨城市,而我的故乡没有那片波光粼粼,但是有层层叠叠的绿,还有特定季节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我的故乡没有热闹的出海打渔,甚至没有让我能明确说出来的活动,只是每每到了某个节日,而我不得不留在学校过节的时候,谈起家乡的习俗,我却是话最多的那个。

所以故乡到底是什么呢。

因为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便利的交通,带来四通八达的媒体资讯,我们从未真正远离,所以我们没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更或者是因为,故乡早已经具体化到某一个地方、某一种食物、某一个人身上了。

她说不定是某种食物:

一群在外的朋友凑在一起时,聊起小连城,无非思念学校门口的烂粉和兜汤、南门头的捆粄、大桥下的大扁食、四角井的灯盏糕,或者只是妈妈做的菜,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化作跟随我们走南闯北的肚子里的馋虫。

她说不定是我家门前的小溪流,也说不定是培养教育我的母校,更说不定是从小到大春游秋游的目的地冠豸山。然而,奶奶曾在那洗菜的小溪流已被柏油马路覆盖,小学的母校已经化为居民楼的工地,冠豸山在售出协商买回的过程中开始向本地人索取门票......

每次回家看到又一片新的施工地,或者只是一块又被开垦然而尚未动工的农田时,我总是会感到可惜,甚至是鄙夷,好好的小镇,本来就应该是一幅接地气的模样,偏要硬凹造型向现代化大都市看齐。

于是我想起我的另一个故乡,那个离开更久我更愿意称作故乡的地方——一个更加偏僻的乡镇,那里曾经是我的伊甸园,是最初在我心中播撒美好种子的地方,然而这几年回去时,看见四处横躺的木材,看见我嬉闹的凉亭都是木屑,我根本没有再往里面走的欲望。

于是我的心情就跟作者说的这样一段话产生了共鸣: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销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各种美好。”

这种不可挽回不可避免的遗憾,也同样产生在每一次和朋友分别的时候。

我曾经做过一个电影画面感极强的梦,梦到我一个人搭乘着日本电影里常见的火车,窗外是一闪而过熟悉而陌生的风景,车厢内是熟悉的朋友。久别的朋友突然主动问候我,我还一脸诧异地回:“你怎么会跟我说话。”然后,这么些时日的隔阂就像不曾存在一般,聊得很热火朝天。

不知不觉,火车到站,友人A下车,友人B登场。留下我一脸错愕,追问着友人A的去向。

这个梦境与现实太相似,醒来后的我一直空落落的。

前些日子见到一些故人,外界因素推动下能够自然而然地像彼此认识但不熟的朋友一样聊天,分开时也不像更小的时候所期望的那样,非要执着地把过去的一些困惑和误解解释清楚,因为突然觉得,那是另一个时间段的事了,对待过去的事,最好的做法是——既往不咎。

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当下的,所以,对未来,也不要抢抓不放。

就像突然想联系很久没互相通信的朋友,毫无疑问彼此都想展现出曾经的热络,然而几分钟的问候之后,空气里只剩难忍的尴尬。那时我哈哈一笑,说:“相见不如怀念,就这样吧!”然后逃离一般匆匆挂了电话,并长舒一口气。

就像毕业许久总想组织一次聚会,也许这件事的难度不是各自都忙,而是怕见了面已不复年少的模样,让彼此和自己都失望。

作者的一席话是很好的解释:

“每个人都已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聚会才能成真。”

动笔之前,没想到《皮囊》的读后感会变成这么长的侃侃而谈,或许真的是平常人的生活里也折射了我的影子,而作者又没有难懂的故作深沉,从而激起了我许多的共鸣。如果让我写,我好像还能继续写下去,只是怕演变成了 懒婆娘的裹脚布,反而没有了趣味。

能让读者写出这么长的感慨,大概真达到了作者的期许吧,因为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而我们有心,从而达到了共同的部分,最终看见了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了彼此。

今天其实写了两篇文章,但是对另一篇不满意,没有饱和的情感,没有满满的触动,打算好好写再发出来了。

另,今天在学习日语时,发现慢慢地,积累的知识也不少了,打算一周要腾一两天出来整理之前学过的内容,否则会消化不良吧。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3

生而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点,每一副皮囊下的灵魂又让你我各不相同,灵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来折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

处于浮世,常常觉得忙、茫、盲,人生这份答卷不是单选题也更非多选题,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份连问题都没有的综合分析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与现实对抗无数回合,因为我们都不甘于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许我们只是用忙在逃避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那个问题,一旦停下来,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有时候又因为太过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灵魂折磨得残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灵魂囚禁着皮囊,让生命变得厚重,而这份厚重感常常压的我们快要窒息,也因这份厚重感,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后来,会发现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来越会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变得越来越会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个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为什么时光这列车一定要开得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我不知道我们这么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许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静默的人,内心里肯定和我一样地潮汐...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4

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让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看见自己,看见读者,看见更多人的心。我们总是把别人当成界限,去发现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过头来,最喜欢的可能还是自己。

在书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肉体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书名那样,所有的市侩,世俗,人生百态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为了生存,还得努力的用肉体去支撑,去活着。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活着的各种意义。不过从作者在父亲病中所描写的日子,真的让人觉得生命无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个亲人和朋友,不做后悔之事!

让我还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积薄发的力量。虽然生活也并没有故事里的那样惨烈,但是厚积薄发,思考过,实践过,努力过才是真切实际,学到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会是自己的武器。与其说机会运气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还是要有料,有底气,有谈资,更多的,我会鼓励自己付诸实践,因为为了让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大程度的发出光芒。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15

《皮囊》像是纪实文学,写作者和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读的过程还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达善于观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后的人心,下笔比较狠,不虚伪,不做作,用最准确锋利的词汇去形容人性最本质的美丽与丑陋。这种深挖也包括对他自己。这里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话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胜于一切的母亲的“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有文弱书生的作者和满口脏话,江湖老大,后瘫痪任性如孩子的父亲之间细腻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里渴望生命,与死神角力的凝重,与机智幽默轻松(读的时候笑出声)的反差,以及圣诞节夜空绽放的最温情的礼花;有作者发小、同学的故事,各种为梦想的期许,与命运的抗争……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题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写皮囊里偶尔发出亮光的灵魂(心)。—小青龟

蔡崇达的《皮囊》,让我看到了一副似变而非变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现实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那代人(父亲、母亲为代表),以及为前途而奋斗的年轻人(蔡本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爱恨离愁,生死观想,喜怒哀乐,幸福时光,怏怏不悦,夭矫婆娑,日夜罔替,点滴接连。真实,切身,肯綮,刻骨,铭心……—老兔子

【《皮囊》读书笔记札记】相关文章:

1.《皮囊》读书笔记

2.皮囊读书笔记范文

3.护理札记读书笔记

4.皮囊读书笔记(通用7篇)

5.《皮囊》读书笔记(精选10篇)

6.《皮囊》读书笔记(精选12篇)

7.《富兰克林传》读书笔记札记

8.皮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缓存时间: 2024-04-28